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3月10日李敏老师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2/3/11 8:36:19 作者:李敏 浏览量:1210次
2022年3月10日,秦淮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进行了一次备课组活动。
一、活动主题:推磨听课、评课
二、活动方案
秦淮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秦淮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决定于2022年3月10日开展备课组活动。
一、活动主题
推磨听课、评课
二、参加人员
高二语文备课组成员
三、具体安排:
活动时间 | 活动内容 | 负责人 | 活动地点 |
2021.3.10 下午第二节课 | 《蜀相》 (开课人:李敏) (评课人:钱泽舒) | 李敏 | 高二(17)教室 德馨楼 二楼会议室 |
三、研讨记录:
四、其他过程性材料
1. 签到表
2. 开课教案
3. 开课反思
《蜀相》开课反思
南京市秦淮中学 李敏
《蜀相》这篇课文在教材上是与李白的《蜀道难》编排在一起的,所以我结合新课改的群文教学理念和本班的具体学情,将“蜀诗双璧传千古——诗仙、诗圣的蜀地之歌”定为这两节课的主题,将《蜀相》这一课作为专题教学的第一课时。
在高一时学生就已经学过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对诗仙诗圣的相关常识已经有所掌握,所以我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将自读诗歌《李凭箜篌引了》的理解性默写作为温故知新的一个内容,引导学生复习诗鬼、诗仙、诗圣的作品风格,进而引入对《蜀相》这首诗的学习。
在这节课上,我注意教考结合,重视纸笔训练,当堂检测,无论是开头导入环节的理解性默写的口头检测、上黑板板书以及后续语言赏析部分,结合炼字题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书本空白处尝试答题。
这节课上,我让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解读本诗的写作对象,再朗读诗歌,体会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诸葛亮的情感,并用“杜甫的这种情感,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来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的语言。
这节课也有些遗憾,在梳理概括人和事的过程中,对物和景的关注还不够,没能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由物和景联想到人和事这一整体思路,可以观照全篇进行赏析,不必局限在某一联或某几联。在进行情感表达赏析时,也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情感表达的有哪些常用的方式,而本篇用到了哪些,自然过渡到抒情的两种方式,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观照全篇去思考赏析,也许效果会更好。
4. 评课稿
《蜀相》评课稿
钱泽舒
今天,李敏老师在高二17班开设了一节备课组公开课《蜀相》,现作点评如下:
一、亮点
1.层次清晰,教考结合
整个教学设计层层深入,从诗句本身出发,由人和事的概括到情感语言的赏析,思路清晰。课堂起始由《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导入,由诗鬼的风格转入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并择生上黑板板书,温故知新,非常实在。
2.纸笔训练,当堂检测
无论是开头导入环节的理解性默写的口头检测、上黑板板书以及后续语言赏析部分,结合炼字题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书本空白处尝试答题,教师非常注重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穿插当堂检测,落实纸笔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
3.对比阅读,文本细读
关于诸葛亮的事迹,很多诗人都在诗作中借用来传情达意,可以结合刚刚学习不久的陆游的《书愤》,以及初中学习的《出师表》,结合杜甫、陆游等诗人的人生经历,既可以进行诗歌内部的对比阅读,也可以进行诗与诗外部的勾连赏析,多角度的对比阅读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有效抓手,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专注度。
二、建议
1.在梳理概括人和事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还有物和景的呈现,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由物和景联想到人和事这一整体思路,可以观照全篇进行赏析,不必局限在某一联或某几联。
2.在进行情感表达赏析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情感表达的有哪些常用的方式,而本篇用到了哪些,自然过渡到抒情的两种方式,间接和直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观照全篇去思考赏析,效果也许会更好。
5. 活动照片
6. 活动总结:
老师们都参与了本次备课组活动。本次活动中,李敏老师在高二(17)班开授公开课《蜀相》,全体备课组老师前往听课。课后,本组老师们又在二楼会议室开展了评课活动,钱泽舒老师主评,分管领导王成主任也提出了指导建议,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讨论,并就下一阶段的课程进度安排进行了对策商讨,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