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总结
地理教研组总结
发布时间:2022/6/20 21:37:13 作者:吴晓梅 浏览量:1017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
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
在本学期中,我们继续以“目标引领,任务驱动,问题导学,交流提升”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为主题进行“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研究,推动了教师在备课、导学案的编写、组织了教学、课后评价等方面的活动,提升了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二、取得成效。
1、教研组活动做到了常态化。
我组在每个月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座谈会”、“研讨课”、组内的“讲座”(包括教学经验介绍类的讲座,或是集体学习类的“二次培训”讲座,或是校本研究的讲座,或是问题探讨类的讲座)。活动前都进行了精心准备,按照要求,活动中有记录,活动过程中拍照并上传到校园网上,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富有成效。
2、线上教学不放松。
因为疫情形势严峻,学校决定开展线上教学。为了保证线上教学效果,实现我们的教学方式转型,地理教研组于3月16日临时召开教研组会议,明确未来一个月的教学形式,布置相关任务。教研组会议结束后,三个备课组继续召开备课组会议,具体研讨线上教学内容与安排。备课组长制定各个年级的为期一个月的线上教学计划和安排,教研组长审核后统一上传给区地理教研员钱慧琳老师。
3、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工作。
备课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推磨听课”这种形式进行对各种课型中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研究,日常性地对导学案和教学方法进行讲座式的研讨。
从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备课者的教学安排的思路,这也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线索。我们从施教者的课件中看到其教学组织的思路, “问题”的及时呈现就是保障,问题串的连续性和方向性是否明确、简洁,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而,我们特别注意到了“问题”在课件中的及时、科学、简洁明了地呈现。
4、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比赛、展示活动
(1)为了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展示我校江宁区带头人和青优的风采,地理教研组于4月15日,地理组开展了新一届区带头人区青优展示课活动,吉玲利老师、吴晓梅老师、魏梅老师分别开设展示课,老师们积极交流讨论,朱大琴老师作了总结性点评。
(2)组织了高一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积极备考江宁区新课标考试。老师们认真准备,下载打印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在4月27日,集体参加了江宁区新课标考试,何婷老师获一等奖,董阳老师获二等奖。5月5日,组织不满四十周岁的地理老师与学生同步参加南京市地理二模考试;
(3)组织了三十五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好课评比。5月10号,地理组5位青年教师(张莹、纪旭、李永佳、董阳、何婷)在功能教室同题异构,课题为《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三、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实践情况,从中也能看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组内成员超负荷工作。
高一地理组三名老师带18个班,其中董阳老师兼带班主任;高二地理组的6位老师工作量都很大,16个地理选修班,有四位老师承担3个班的地理教学,其中纪旭和李永佳两位年轻教师还担任班主任,非常忙碌。高三6名老师担负16个选修班的教学,有四位老师承担3个班的地理教学,其中吴晓梅老师和张莹老师还兼带班主任。每名老师任务非常重,但是我们每名成员毫无怨言,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2、青年教师的成长与生源条件矛盾。
教师的工作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又是师生交流,交流的前提是交流的参与者都有思想和交流的愿望。而这,恰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所欠缺的基本素质,使得课堂交流无法广泛展开,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无法落实。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正因此而不能得到煅练和提高,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课堂教学习惯,无法在适应学习能力较强的的学生群体,也不能贯彻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这使得教师在外出交流时不能有优秀的表现和成绩。正所谓“教学相长”!
四、展望
希望学校多引进新老师,减轻工作量;给年经教师搭建平台,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我组教师仍会一如继往地努力下去,站在很高的视角外、有更广的视野,努力克服日常教学中的困难,以更高的目标要求自己,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秦淮中学地理教研组
20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