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视导情况反馈
发布时间:2020/5/13 15:23:00 作者:肖小桃 浏览量:1470次
秦淮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视导情况反馈
袁贵明
一、活动时间2020年4月13日—17日
二、年级:高三年级
三、活动目的:对高三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查找问题,研讨解决办法
四、参加人员:全体行政和部分学科教研组长
教学评价:
一、总的印象
2020年4月13日—17日,我们利用两天的时间对高三年级教学情况进行了的教学视导,在本次活动中,听了31位老师的课,其中有两位是今年第一次带高三的教师。我们感受到的是,每一个上课教师非常重视本次教学视导活动,他们准备充分,课堂教学非常投入,学生学生参与程度高,课堂气氛充满生机,所以参与听课的行政和教研组长都感到很振奋。我们在交流过程中都感到,高三年级师资队伍虽然是一支年轻的团队,但是这也是一支充满潜力和活力的团队,我们相信,经过各位教师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支队伍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团队,一支成熟的团队,一支能打胜仗的团队,他们在秦中教育再创辉煌的事业中,一定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问题与建议
关于高三学科业务方面,我把通过本次活动中发现的的几个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一下交流,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对于所提出的建议,希望大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1.必须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
概念教学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必须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的教师采用让学生能地预习,填写“导学案”的方式来进行概念教学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核心内容,不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建议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教学:
方式一、实例引入→观察图形→抽象特征→形成概念→纳入系统
方式二、知识系统→形成概念→比较特征→实例展示→学生举例
2.新知识的引入必须是自然的
各学科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以及知识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新知识引入的必要性与全、合理性是什么?有的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只是简单的罗列以及一种顺序的呈现。
为什么要学习这两个结论?它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教师在备课中显然没有考虑,也没有进行挖掘,对用怎样的的衔接语言进行知识的引入,也没有进行设计。
3.教师教学必须体现其示范作用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学生过程的主体地位是必要的,但是不可以因此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用PPT代替板书,有的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时,不使用三角板、直尺等作图工具,画“徒手图”,画出来的图形很不规范。比如“正方体”、“相交平面”、“异面直线”、“空间四边形”这些图形在学习空间观念还未形成的时候,是不容易画出来的。所以教师就应该发挥其示范作用,用直尺、三角板、粉笔等最传统的作图工具画出它们的“示意图”,这虽然“传统”,但是能体现作图的过程,对学生能起到示范作用。若用PPT代之,虽然展示的图形快捷、方便,但是没有了空间图形形成的“过程”,学生得不到数学作图方面的训练,不利于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
4.把解题进行到底
课堂的例题、习题解答过程必须规范完整,不能分析完解题思路后就完事,不书写解题过程。我们知道,解决一个学习问题,“想”和“做”是两个不同的事情,知道解题思路和把解题思路规范地、完整地表达出来是不一样的,现在有很多学生解题时,常常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半途而废”,解题步骤不完整,不求甚解等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后果。
我们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以下建议:将解题进行到底!
5.数学符号的读法必须规范
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对用数学符号表示空间点、线、面关系时,其读法不正确、不规范。建议教师阅读教材前面的“本书数学符号”,这些符号的正确读法是:“点A在直线上”,“点A在平面内”, “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不在平面内”……。
6.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在课堂上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老师展示多,学生看的多;老师自问自答多,学生随声附和多;关键点、难点被老师直接点破的多,学生似懂非懂多。其结果是,课堂是都能听懂,课后真正会做的少,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知之甚少或者视而不见。究其原因,课堂上没有学生的智力参与,没有学生的个人体验,对所学内容缺少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建议要多一点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原则上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讲评在后。教师精辟的分析,友好的提示要放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要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教学中,哪些是教师要做的,哪些该让学生做的?要想清楚.该学生做的教师绝不替代,该教师做的教师要认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