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课题动态>> 文章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美术欣赏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8/5/19 14:27:11 作者:毛爱宾 浏览量:2183次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美术欣赏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南京市秦淮中学
2007.3
 
一、课题研究背景
国外十分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很早就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教育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在国内,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也已明确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已成为许多教师的研究内容。众多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现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融合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的模式、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环境的创设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课题理论支撑
1.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德育管理等领域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思想导向统一性;教育性;主体能动性;系统整体性;实效性等。德育管理组织;德育常规管理;德育管理方法;德育管理环境等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做了科学、具体的表述。他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的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能够承担各种不同社会职能的人,这些人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不断变换自己的工作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地发展以摒弃只能承担局部性工作的痛苦。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对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里,是物质生产力能否进一步大发展的决定因素,“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486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础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222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这一理论无疑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课题研究目标
(1) 探索优化并提高师生艺术素质、基础素质的新途径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美术欣赏与创新能力中的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美术欣赏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手段、评价体系
四、课题研究内容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2)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促进美术教育的数字化进程
(3)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整合美术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与基础素质
(4)  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与创新能力在学习中的地位
(5)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6)  教师——信息环境——学生的关系模式
(7)  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学改革、教材更新、教学手段更新评价创新,以及多形式多途径的师资队伍建设
五、课题实施步骤
1、主要思路
(1)信息技术于课程的整合。技术是载体,网络是工具,课程是实体。在有些时候,技术本身也是实体。但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走入误区,认为有电脑就是技术与课程整合了,有多媒体、有网络就是与课程整合了;同时也不可矫枉过正,不要载体,只看实体。
(2)       环境的整合。环境当然指的是学习环境,如前所讲,课程整合主要是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信息素养,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字化环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下都能互相交流,合作,接受老师的指导与评价。
(3)资源的整合。①人力资源。建立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教师的联合体,建立信息技术人员与美术学科教师之间的联合体,建立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联合体,建立服务人员与教师之间的联合体,使所有人员在整合这一指导思想下,为整个美术教学提供全新的理念、内容、模式、方法服务。②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介入、网络的接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要对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给学生以最为有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2007.1——2008.12
第一阶段(2007.1——2007.5)制定方案阶段。
(1)       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2)       学习理论,思想发动
(3)       健全组块,建立制度
第二阶段(2007.6——2008.2)组织实施阶段。
(1)       开题论证,专家指导。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2)       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写出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2008.3——2008.12)总结阶段。
(1)       聘请专家对信息技术对美术学科的整合的方式、方法予以论证,在全校推广试用,通过实践加以验证。
(2)       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最终报告。
(3)       聘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六、课题实施保证
1.领导保证: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领导,职称都是中学高级。课题主持人许维友校长还兼任区教育局副局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对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工作至今有几十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另有多本专著出版。几位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同样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他们平时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深刻反思,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都曾参与学校多项课题研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也曾多次获奖或发表。这些无疑是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与实力体现。有这样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研究水平扎实的学校领导班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如期的效果。
2.资源保证:早在2005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不久,学校领导就开始酝酿本课题的有关事宜,多次召开本课题的研究会议,还专门拨出经费5000元用于此课题的前期研究。为把本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教学问卷调查,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学校还设有专门的阅览室与图书资料室,并且自筹经费每年都订阅了数百种教育教学刊物,学校还成立了校园电教中心,校园电视台和宽带校园网络,工作人员均经过了专门培训,这些无疑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研究条件。
3.过程保证:2005年学期结束前夕,本课题组就初步厘定了本课题研究计划,细分五个小组,明确各组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检查落实课题研究情况,并及时归类整理,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时间比较长,历时三年,时间充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人员,能够有时间、有条件、全方面地从事本课题研究,以确保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实践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4.机构保证:目前我校已参与研究并结题的各级各类课题有10余个。学校有专门的教科室,并作为课题组办公室,聘用了5名教科研干事,人员配备整齐,内部分工明确,有专人收集文献资料、搜索网络信息、统计调查问卷、整理谈话记录,并定期编发内部刊物——《秦中教科研》,及时编印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检查和监督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5.技术保证:我校于五年前就创办成江苏省首批为数不多的三星级省重点高中,学校生源,教师队伍等均有明显优势。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一直以科研兴校为办学理念。如今,我校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热情很高,并已成为自觉的行动,每年有近百篇教育教学文章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定期对我校申报的课题进行指导、修改与完善。另外,我校还是多所高校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等教学实习基地,双方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联系。高校丰富的理论和人才资源无疑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我校经常性地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教育教学讲座,他们将提供理论、技术上、实践上的具体指导,这将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我校还不定期地派有关老师到高校学习充电,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的教科研素质,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保证。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