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上学期高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发布时间:2014/1/24 18:20:41 作者:胡伟 浏览量:6124次
2013-2014上学期高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 试卷质量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采用江宁区统考的方式进行,高一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必修1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的部分内容,试题难度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是0.7,难度不大,注重基础。考查的内容有: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分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和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及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等。试卷的难度不大,甚至有较多的题目在考前复习均涉及。但因我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对试卷分析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复习和解答过的相关题目的正确率较低。试卷不足之处有:部分题目超出所学范围;计算内容的分值偏高且较多,学生时间不够。
二、 得分情况
化学 |
||||||
实考人数 |
任课教师 |
均分 |
合格率 |
优分率 |
均分比 |
|
44 |
张昌卫 |
68.30 |
79.55 |
13.64 |
1.191 |
|
47 |
王有为 |
62.18 |
65.96 |
2.13 |
1.084 |
|
46 |
薛介平 |
64.96 |
65.22 |
13.04 |
1.133 |
|
46 |
陈元庆 |
64.09 |
63.04 |
8.70 |
1.117 |
|
46 |
付业云 |
64.18 |
71.74 |
6.52 |
1.119 |
|
46 |
薛介平 |
65.85 |
73.91 |
8.70 |
1.148 |
|
50 |
史燕娟 |
54.15 |
28.00 |
0.00 |
0.944 |
|
51 |
陈元庆 |
50.84 |
15.69 |
0.00 |
0.887 |
|
50 |
晏拓 |
55.14 |
34.00 |
2.00 |
0.961 |
|
50 |
付业云 |
58.98 |
44.00 |
6.00 |
1.028 |
|
49 |
朱启云 |
56.61 |
40.82 |
2.04 |
0.987 |
|
51 |
王有为 |
49.89 |
13.73 |
0.00 |
0.870 |
|
51 |
朱启云 |
53.97 |
35.29 |
0.00 |
0.941 |
|
37 |
史燕娟 |
43.00 |
2.70 |
0.00 |
0.750 |
|
35 |
晏拓 |
44.97 |
14.29 |
2.86 |
0.784 |
|
699 |
|
57.35 |
43.49 |
4.29 |
|
三、 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
1、得分率低及期原因
第7题:学生对胶体的本质特征不能很好的理解,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
第8题:对碳氢化合物知识陌生、对碳的单质的状态认真存在问题;
第11、14题:学生对物质和分离与提纯的原理和操作认识不到位,也说明学生在实验方面较薄弱;
第16、17、18、19题:这几个题目是关于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学生在此处失分较严重,说明学生关于量的问题的不是太清楚,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第23题: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较差。
四、 对策
1、加强备课组活动。对于期中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弥补。要继续加强对我校的学生的研究,充分体现生本思想,选择适合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加强学习和研究,以教研室为平台,不断向兄弟学校学习。
2、加强实验教学。开齐教材中的实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作用。
3、加强定量计算。在专题二~专题四的学习时,加强定量计算的教学,充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用途及其制法等。
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为了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质量。这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增加课堂的容量。
5、编写教学案。充分利用备课组集体力量,结合我校的学情,编写适合于我校学生的教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有所得。
6、注重作业的布置的质量。在作业布置上做到分层,考虑不同班级和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作业的选择上要做到更加精当,让学生少做题,多收获,杜绝题海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