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校本课程>> 文章
作文教案一.doc

发布时间:2017/10/16 10:35:15 作者:温立功 浏览量:1756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2017高一语文组

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系列教案

教案一: 记叙文的选材

【教学目标】

讲清记叙文选材的特点,使学生掌握选材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需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记叙文就是记叙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通过人物或事件或景物表现一定中心思想的文章。所谓中心,无外乎“亲情空间”“友情天地”“故乡眷恋”“自然怀抱”“感悟历史”“讴歌生命”“拥抱幸福”“品味孤独”“直面挫折”“敲击心灵的音符”“逆境抗争”等。写好记叙文,首先看选材。所谓的“选材”就是根据中心,从已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呢?

二:记叙文选材的特点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那么,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文章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3.材料要有初步的形式意味。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

选材上的误区

1、材料低幼化

 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初中的故事,很少写高中阶段的生活;写日常生活更少见,尤其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情操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几乎不见,一个高中生有价值的生活是否就是这些。同学视野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规避策略】跟幼儿园、小学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干脆不写。跟初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尽可能少写。写与高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时,也要避免使用小学生、初中生常用的一些天真、稚气的语言,要显示出高中生的沉稳与老练。写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时,不能让人感受到宝宝气,应该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以为已成人其实却不太成熟的学生气,如此写来颇具生活气息,也符合考生实际。

2.材料陈旧化

有些材料在生活中常见,很多考生也已运用过,如在公交车上让座,父母送子女去医院看病,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帮学生补课等。如果考生还是用这些材料来构思文章,岂能不令那些见多识广的阅卷者大倒胃口?即使阅卷者没有对这些材料产生本能的反感,这类作文的得分也不容乐观。

【规避策略】已知被别人多次选用过的材料尽可能不用。估计可能被不少考生选用的材料也最好不用。

3、材料单一化

8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这是对话题作文不理解或不会写作的考生的做法。这些考生往往左一句“材料中说”,右一句“材料中说”,就是不知道“我说”“我想”。

【规避策略】运用联想,找到与材料或话题的相似点,走出材料。要有知识青年情愫,多些书卷气。写身边的事情,要有生活。

4.,选材杂乱,只为凑字数篇幅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话题要求、写作中心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结果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

【规避策略】对记叙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多方面观照、多角度描摹,从而使景物人物形象化、立体化。围绕中心,多叙述几个故事,用线索串起。运用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记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平淡走向感人。

四:记叙文选材四字诀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有的同学缺乏对生活的敏感,觉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没啥可写;也有的同学有一大堆材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还有的同学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或者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更好,哪些材料用了之后效果正好相反。其实,材料的选择,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的。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有四个字需要特别注意,可以作为学生作文选材的原则来强调一下。
                               一是
 很多同学写作文,老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得写,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其实,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朱自清写《背影》,那么大的作家,也只是写了一件父亲买桔子的小事。莫泊桑写爱国主义这么个大主题,也只是写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与在学校上课的见闻(《最后一课》)。这些成功的例子不可能不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是
 选材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到了作文课上,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比如有的同学写老师关怀学生,总是写下雨了,老师借雨伞雨衣给学生,自己淋着雨回家;或者在路上,自己的自行车坏了,过来一个老师,拿出工具修好了;或者自己病了,老师冒雨来给自己补课,自己很感动。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少的,而且即使有,也并不见得就能深深的感动学生。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写作文时,不仅要有真实的故事,还要有真实的感情。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
 首先,所写的人和事,必须是新的,别人没写过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别人写过的材料,自己再写,本身就有瓜田李下的抄袭之嫌;再说,原作者肯定对那个材料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挖掘了,要想达到人家那个水平,也许本身就需要花费好多功夫,万一弄不好,赶不上人家,岂不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如果能超越原作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鉴)?再说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肯观察,用心去注意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所以,要尽量写自己观察到的,别人没注意的事物——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才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写作时,如果能从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 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 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 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 A、田野里,他像一株红扑扑的高粱。
B、他像路边的一棵小草,被踩倒,又昂起。(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四是
 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让读者明白所写材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实现写作的目标。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当然首先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大师的作品都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杨朔先生的很多作品,是很适合开始学着写作文的初中学生学习的。其次,要想写的深,还离不开自己的思考。任何时候作者都要对自己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语言、形式等作科学的安排,反复推敲、反复斟酌,选用最合适的表现手法,选用最恰当的句式,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要能像唐朝诗人卢延让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相信就没有写不深刻的材料了。

【例文】 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 “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好,我们一起回家。”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点评】本文是对人内心精神家园的讴歌。对于一个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年,对这个地方有过热情,有过憧憬,有过坚定信心排除万难过后的充实感的人,这个地方都可以成为“乡土”。也就是精神上的“家”。这便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为表达这个中心,作者抓住爷爷的孤独,“爷爷”在“奶奶”的葬礼后被子女带到城里,在外看起来是晚年生活有了依靠,但在内心“爷爷”却远离了那给他无限经历的“家”。作者对“爷爷”在远离家园后的一系列描写丝丝入扣,使读者产生共鸣,情感抒发很到位,能突出中心。

五、作文训练: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牵挂是母亲村头的守望,牵挂是游子孤灯下的怅惘。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例文1】

牵挂

有人牵挂家人,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有人牵挂朋友,因为友人是知心的伴侣;有人牵挂祖国,因为故土是永远的母亲… …可是,您见过牵挂一只杯子的么?一只断了把的破瓷杯。

去年暑假,我到妈妈的早餐店帮忙。每个阳光熹微的早晨,我为顾客打好豆浆,笑吟吟地送去每一桌,然后接受叔叔阿姨们的夸奖。可是,有一位老人,从不多说话,更别提夸奖了。每天早上,他握着一个断了把的杯子来打豆浆。杯子颇陈旧,断了把不说,杯身还布满了陶釉的裂痕。但这些在老人看来,似乎算不了什么,他总是全神贯注地握着杯子,目不转睛。有几次,我想帮助老人把装满豆浆的杯子端稳,可老人丝豪不领情,闷闷地哼一句:“不用,我自己来!”好像我肯定会打破杯子似的。

对此,我颇不满。不就是一个破杯子嘛,用得着这么牵挂?咦,会不会是定情信物呢?望着老人颤巍巍的背影,一股辛酸涌上来。

“咣—”瓷器破碎的声音响彻整个店堂。呀!是老人最牵挂的宝贝杯子被打破了!那个毛手毛脚横冲的小伙子一时不知所措,回过神来,又是道歉又是掏钱。老人摇摇头说:“不必了,这样的杯子家里还有一个。”

人们愣住了,我也愣住了,因为老人的宽容大度。我顿时激动万分,用店里的瓷碗装了一大碗豆浆,送到老人桌前,“老爷爷,您真大度,这碗豆浆送您喝!”我恭敬地将碗送上。不知为什么,老人迟疑了很久,终于把豆浆接下。“姑娘,要不我把这碗买下?”老人冷不丁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可忽然我的眼睛泛起了一阵簿雾,烟气迷蒙,泪水不知从何处涌出。因为,我听到老人说:“我得了乙肝,不能共用店里的碗。”

原来,老人牵挂的不是杯子,他所深深牵挂着的是别人的生命!

罗兰说过:“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老人的破杯子里,盛满了最甜美、最宝贵,最高尚的牵挂——生命!

      评点:这篇文章在选材、立意上较好。作者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语言表达流畅,构思颇下工夫。设疑——解疑,不解——豁然开朗,潸然泪下:“原来,老人牵挂的不是杯子,他所深深牵挂着的是别人的生命!”结末又以“罗曼?罗兰说过:‘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老人的破杯子里,盛满了最甜美、最宝贵,最高尚的牵挂——生命!”提升主题,使读者肃然起敬。

【例文2】我心中的那一丝牵挂

 如今,我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姥姥家旁边的那个楼道,楼道旁住着我最亲的姥姥、姥爷。可是,我曾经将那个爱的天堂忘却了。

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那时候,每到夏天,姥爷、姥姥常常领着我来到楼道里,在人群中找个位子,放下凉椅,快乐地坐下,一起在楼道里乘凉。当时的楼道很火,就像是北京四合院院子里的空坪,楼道里四面通风,一到了夏天,感觉特别凉爽。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坐在姥姥旁边听她讲故事。姥姥呢,一边为我打着蒲扇,一边讲她少年时候看见日本鬼子的故事。这些,可是我的最爱。我呢,一边喝着甜酒冲蛋,一边听着这些奇妙的故事,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惬意。旁边的姥爷总是微笑着,坐在旁边看着我和姥姥聊天。慢慢地,脑袋里装进了一些知识的我爱和姥姥争论了。姥姥没读过书,她老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而我就和她争辩说地球是圆的,天是没有边界的。她是大人,我老是争不赢她,这让我幼小的心里很是不甘。

 后来,我长大了,知道了很多很多姥姥不知道的知识,领教了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我慢慢地觉得姥姥很是无知,也就不大愿意到她家去了。我知道,只要我一去,她就会讲那些关于日本鬼子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故事。这些,我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去年“五一”长假第一天,姥姥就打来电话,要我第二天去她家玩。我随口“嗯”了一声,但是第二天我根本就不想去,在自己家里玩游戏机。第二天傍晚,姥姥就打来电话,急切地问我是不是病了,她说她在楼道里等了我整整一天,没见到我,心里都担心死了。我心里一颤,我是不是太过分了?

第三天,我动身去了姥姥家。走进了久违的楼道,没有一个孩子,只有一些早已年迈的老人,形单影只。在楼道里守望。当他们看到我,欢喜得就像自己的孩子回来了。这时,姥姥早已迎了出来,她拉着我问道:“孩子,身体好吧,啊?”“嗯。”我微笑着点了一下头。这时我听见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我孙子好久没来了。”我真正被这声音给震动了。

这以前充满了笑声与快乐的楼道,如今,沉淀着老人们的失落。那些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都已不见了踪影。我看着步履蹒跚的姥姥,突然间,心里痛苦起来:瞧瞧我以前都做了些什么——让一个老人无望地守在楼道里,我却用虚伪的推托之辞敷衍着一个老人的期望。我伤了一个爱着我的亲人的心,这是不是一种罪过?

“进来吧,天气凉,地上冷。”姥姥见我还站在楼道里发呆,便叫了我一声。我大声说:“姥姥,我知道了,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姥姥看了我一眼,得意地笑道:“就是,我怎么会说错!”

 牵挂楼道,牵挂姥姥、姥爷,就是牵挂亲人,就是怀念美好的童年。

 评点:作者善于观察生活,注重从个人的经历中向普遍现象的发散、辐射。具体地说,就是从楼道里人气的变迁中发现了亲情的流失、漠然的趋势,提出了慰藉老人心灵、关爱亲人的主题。这是从生活中发现、提炼主题的高明之举。

1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