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一数学备课组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3/9/5 0:00:00 作者:胡伟 浏览量:1212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高一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明确课程改革的三项基本功能。一是知识与技能。即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
二、 重点工作
1. 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 要树立保底意识。上合格课,消灭差课,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是教 学管理的底线。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2) 第二,增强优化意识。稳步提高常规课。常规课是大多数教师、大多数课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质量影响最大,提高的潜力也最大。教师要不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把常规课上好。优化与完善常规课的过程,也是改革的过程。
3) 第三,强化改革意识。积极探索优质课。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究未知的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先进的思想、完善的课程、优秀的教材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落实。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其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讲解,例题的选配,练习的编排及必要的测评都应当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并逐项落实。
1) 钻研教学新大纲、钻研新教材。在认真钻研高一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基础上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2) 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3)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意展示思维过程。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
4) 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具体目标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 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教法分析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五、 学情分析
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六、教学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 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 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 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 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2013到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
周次
日期
内容
推磨听课
1
9.2-9.6
集合1.1--1.3(5)
2
9.9-9.13
集合(1);函数的概念与图像(3);函数的表示方法(1)
李林
3
9.16-9.20
函数的表示方法(1);函数的单调性(2);函数的奇偶性(2)
4
9.23-9.27
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2)映射的概念(1);分数指数幂(2)
张兰香
5
9.30-10.4
国庆放假
6
10.7-10.11
指数函数(3);对数的概念(1);对数的运算性质(2)
孙邦兰
7
10.14-10.18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3);幂函数(1);指对幂复习(1)
8
10.21-10.25
函数零点(1);二分法(1);二次方程根的分布(1);函数模型及应用(2)
秦晓巧
9
10.28-11.1
任意角(1);弧度制(1);角、弧度制习题课(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0
11.4-11.8
期中复习
11
11.11-11.15
期中考试
12
11.18-11.22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1);诱导公式(2);周期性(1)
夏志平
13
11.25-11-29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函数y=sin(wx+p)的图像(2)
14
12.2-12.6
应用(1);图像与性质习题与复习(2);
15
12.9-12.13
向量的概念与表示(1);加法(1)
李鑫杰
16
12.16-12.20
向量的减法(1);数乘(1);习题课(1);
17
12.23-12.27
向量基本定理(1);坐标运算(1)坐标表示习题课(1);
谈敏
18
12.30-1.3
数量积(3);向量的应用(1);复习课(1)
郑世金
19
1.6-1.10
期末复习
20
1.13-1.17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