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对校本选修课程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6/1/18 13:47:48 作者:33577 浏览量:2037次
音 乐 组 研究专题 |
音乐组 杨琼
“砖头砸鸭子(呱呱叫!)”
“草帽没得边(顶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这些老南京白话你听得懂吗?作为南京人你会说吗?
11月22日,在建邺区教研员李鼎老师的主持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新城初级中学举行了主题为“白局特色”的校本展示活动,活动非常实在、圆满。当日上午第一阶段,该校陈静老师上了一堂《乡音乡情话曲艺》课堂教学展示课。从陈静老师的展示课上就能看出,学生们很兴奋,参与积极性很高,说邻里话,做身边事,这样的课程内容已经超越了教材固有的模式化精神,将教学与生活近零距离地拉近了,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让听课老师们从感性角度感受到了浓浓的重视校园文化的教育教学氛围,轻松愉悦而不失厚重,尤其是孩子们和老师互动表演的环节,孩子们学到的要远超于书本上能教给他们的知识,必当终身难忘,自然而然地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真实地体现出生命教育的智慧。“我的家乡在南京,六朝古都是金陵,城中处处是美景,人文荟萃扬美名……虎踞龙盘今胜昔,南京古都更靓丽,八方客人来相聚,文化、友谊南京欢迎你!” 最可贵的是,校本课程的衍生环节,创作“旧曲新歌”,顺应了时代的步伐,通过小小课堂展现出现代都市南京的新风貌。
第二阶段该校白局社师生表演了几段白局现场表演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地提炼出“白局”校本课程设置的文化精髓,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无不透出千年古都南京文明正深深烙印在现代青少年的心灵上,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常。由普及型教学到兴趣小组,再到近于专业的小组教学,新城初中可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思路清晰、扎实稳健,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需求,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高大上啊!而且该校还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把握到南京白局课程内容的实质。学生直接面对传统、了解传统、感受传统音乐的清晰、质朴和特殊氛围,让南京本土学生和南京传统音乐保持一脉相传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也一睹南京白局的真传黄玲玲老师的舞台艺术风采,倍感珍惜。
第三阶段曲海燕老师向大家做了比较全面的白局校本课程情况汇报,让人非常赞叹的是校本教材的编写,封面装帧非常大气上档次,还有一个好听不俗的名字,名为《织唱南京》。最后市教研员叶军老师点评并解析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精神。经过一个上午的观摩学习,我对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由衷感到敬佩,对他们课程实施以来所获得的成效深感欣慰,可以说能算是南京地区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先锋模范,而且最具特色——南京地方校本特色。
市教研员叶老师在总结发言中抛出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我们校园的特色文化?”他说,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告诉学生“我是谁”?——“我是中国人”;“我从哪里来”?——“我是南京人”。一个人真正存在的是它的文化,而不是他的肤色,南京人要会说南京话。叶老师最后指出校本课程应朝着研究性课题方向发展,即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通过一个上午的观摩和学习,引发了我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思考,是啊,校本课程应该开设出一个学校的特色来,那么,我们秦淮高级中学在音乐学科上能挖掘出什么特色呢?
近两年来,我校音乐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迄今为止还只是把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年段音乐课的排课协调好,从宏观角度将校本课程计划安排在高一试水,之前没有正式的选修课课时,因此校本课程内容是渗透在常态音乐课中,以湘版《歌唱》选修教材为基准,结合当下生活中的音乐潮流、作品,实施校本课程“歌唱”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成果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的各级各类合唱和校园歌手比赛等赛事活动中,我校合唱团和个别学生获得了相对较好的一些成绩和肯定,不过还远远不够。2015-2016学年开始以来,学校专门设置了校本选修课课时,每周四下午一节课,要求各学科列出相应的课程目录,并能编写出相应的教材。音乐学科也与时俱进适时申报了两门校本选修课,其中之一在原来的“歌唱”课程设计基础上,暂定课程名为《重唱和混声合唱实践》,课程内容稍加具体一些,算是前两年的起步实践阶段的延续,有了相对明确的课程名称,内容的设计也就相对针对性更强了。10月22日,本学期第一节选修课上完之后,发现选修该课程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出乎意料女生为多数,这就决定了课程名称很有可能还要改为《女声重唱与合唱实践》了,这些细节也可以纳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背景中,作进一步深入的计划科课程。但不管怎样,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必须要做好第一步选修教材的编写,这一点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候,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新城初级中学 “白局特色”的校本展示活动如同及时雨,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力量,我们在观摩整个展示活动过后,思路开始慢慢打开,我们一定要努力探索出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之路,做出与众不同的秦淮中学校本课程特色,做别人没做过的、不愿意做的、甚至做不出来的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建设秦中特色校园文化,让每个孩子知道,“我是江宁人”,“我从秦中来”,“我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