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例说
发布时间:2015/12/31 16:21:43 作者:无 浏览量:2458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 黄大鹏
最近的测试中有一项古诗词赏析,现把答题情况做一分析,题目如下:
齐安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参考答案】: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学生答案①】高鸟过,暮云平。(1分)
【学生答案②】风,高鸟,征帆,暮云。(1分)
【问题解析】题目是“齐安早秋”,已经交代了时节,即使题目中没有时节的信息,“砧杵”一词也能看出季节特点。唐诗中用到砧杵意象的很多,比如杜甫《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白居易《闻夜砧》:“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唐代中后期战乱频繁,丈夫卫戍于外,秋至气冷,妻子在家制作寒衣,“砧杵”这一意象便经常跟秋天联系在一起。两位学生答案错误的共同点是选取的景物并不是秋天特有的。
2【参考答案】堪惜、堪惊,直抒胸臆,抒发惋惜惊讶之情,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
【学生答案①】这句诗写逝去的时光值得惋惜,又令人吃惊,句中两个“堪”字更是发语挺拔,“惜”和“惊”写出了全文的主题。(1分)
【学生答案②】开头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悲凉之情,奠定全诗悲伤的感情基调。(2分)
【问题解析】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这八个字。“发语”,“力振全篇”点明该句提纲挈领的作用,这句是抒情句,则有奠定基调的作用。学生①答案中“写出了全文的主题”,这是指内容上的作用,即抒发“堪惜”、“堪惊”之情,奠定情感基调是结构上的作用。学生②混淆了抒情方式。抒情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该句中并未写景,“惜”和“惊”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
3【参考答案】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学生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凄凉悲苦,壮志难酬,不能得到重用,怀念塞北,前途迷茫的思想感情。(2分)
【学生答案②】“思”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借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惆怅。(1分)
【问题解析】本题是情感表达题,答题的要领是情感要具体,不能以喜怒哀乐简单述之。“流年堪惜又堪惊”是伤时,“思家”是思乡之情,“听角仍含塞北情”结合下面的注解,流露出对塞北怀念之情,末句“不知何处是前程”表达出前途迷茫之感。学生②答案的疏漏就是情感不具体,“惆怅”到底是因为什么惆怅没有讲清楚。学生①的答案中提到的“壮志难酬,不能得到重用”,属于臆测。的确有很多文人的哀伤来自于仕途不得意,但不能形成固定思维,诗歌的题目、内容、注解中如果没提及到相关信息,就不能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