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南京市一模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15/12/31 16:16:10 作者:无 浏览量:1913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 许倩
南京市2015届高三一模考试,第11题诗歌鉴赏的三道题目共10,全市均分分别为0.39,2.04,1.85,共10分的题总均分4.28 分,得分较低。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有效作答,下面对诗歌鉴赏题略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
【学生答案①】“不似”指不相像,雪不像梅花,梅花也不像雪。(0分)
【学生答案②】是指梅花和雪相比,梅花的形状、气味和雪并不相似。(1分)
【问题解析】本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生①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理解“具体”的含义。只笼统地说“雪不似梅花,梅花不似雪”而没有具体指出区别。生②只考虑到了梅花与雪的不似之处,却忽略了雪与梅花的不似之处。对诗句的理解,在忠实于诗句本身的前提下,要高于诗句,要有一定的联想与想象,要有一点画面感。此句诗,描绘了月夜,漫天雪花中白梅怒放,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有了这样的画面之后,再考虑梅与雪的相似与不似之处:形相似、色相近,而味相远。如果再能联系一点前人之作,如王安石的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那么,这道题目的得分也就会高一点了。因此,平时多点积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4分)
【参考答案】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学生答案①】年老了,以前的故事却没人可以一起诉说,不喜离别,不知自己为谁醉倒又为谁醒,梅花像雪,雪像梅花,都是绝妙。(0分)
【学生答案②】到探梅时节,诗人年老,以前的事情都无人来说;诗人因离别而感到忧伤。(2分)
【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生①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只是简单地翻译诗句。 生②前半部分只扣住了“无人说”却未对此做情感分析,所以不得分,后半部分答出了忧伤并点明了忧伤的原因。得2分。 写景诗歌的抒情方式无非两种: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要理解诗人的情感,一看题目;二看诗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句;三看 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氛围。本首词,上片写景,点“恼人”却未明原因。下片回忆往事,以 “到今犹恨轻离别。”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恨”即“恼人”,恨的原因是“轻别离”“旧事无人说 ”,再联系上上片的“请君问取南楼月”,可以知道主人公的孤寂了。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直接抒情的词句,再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
(补充答案:上阕手法:实写,对比、比喻,衬托、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皆可得1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恼”,忧伤等,1分。下阕手法:虚写(回忆、联想),对比、对照、以事衬情皆可得1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恨”,感伤等,1分。)
【学生答案①】上片写梅,与雪相比较,表现雪的洁白,梅的洁白淡雅。下片写梅,
虚实结合,忆去年的梅,与今日联系,梅在人不在,表现作者的因友人离去伤心忧愁。上
下片写梅都表达作者对梅的喜爱,也表现作者对物是人非、年华老去的惆怅、伤感。(2分)
【学生答案②】上片写梅用比喻,以梅喻雪,以雪喻梅,表现梅的洁白与纯净。下片通过联想写梅,写出梅花的美丽让人醉入其中。(2分)
【问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生①前半部分未点明手法,后半部分,套用术语,何为虚实,其实答题者自己并不清楚,“物是人非,年华老去”属于自说自话,无中生有,很明显的受到了“答题建模”的影响:一看到“过去”,就是“物是人非,年华老去”。南师大的骆冬青教授说,他要让答题建模者无处遁形,无分可得。因此,诗歌教学一定要知道学生真正地读懂诗歌,而不是简单地背点答题套路。同时,题目问“各有什么作用”而该生却回答“都表达了…”,很明显,也未好好审题。生②扣住了手法,但未能扣住情感,未能回答出这样写的“作用”。也只能遗憾地得两分。
一模考试诗歌鉴赏题目,暴露出学生两方面的问题:没读懂诗歌;未认真审题。在下面的复习中,还是要从诗歌本身着手,看诗歌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真正读懂诗歌。同时审题很重要,如第一题,很多学生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扣“具体”二字。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读出命题者的答题意向才能在高考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