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相似相关 巧妙借用还原
——区分借代和借喻
发布时间:2015/12/31 16:11:26 作者:无 浏览量:3621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 柏继红
江宁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三语文试卷第二题选择题考的是修辞,现对这道题略作分析,帮助学生准确辨析借代和借喻修辞手法。
【原题】2.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B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莲雾障里
【参考答案】B
【学生答案】A
【问题解析】本题考查修辞借代和借喻问题。借代和借喻,都是用乙代替甲,都不出现本体,而用借体说话。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区分。选A的学生未明白这题靠什么考点,说A是动景,其它是静景。审题不清,其实考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分。B“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译为:我要对高门子弟说,千万不要像他一样。“纨绔”指用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后世称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膏粱”指精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借指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此句中“纨绔与膏粱”是借代,都是指当时高门公子哥儿,当然不是指贾宝玉,指的是别家的公子少爷。而另三句中都是比喻。A运用比喻,写出了山的妖娆多姿,北国原野的辽阔高大。“山舞银蛇”,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原驰腊象”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跑。其中两个动词“舞”“驰”用得极为传神,把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态移动态,使之生机勃勃。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出自《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碎琼乱玉”是借喻,指雪花,形容雪花洁白散碎。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莲雾障里 ”中, “山巅”“断崖”就像在“一片雪莲雾障”里一样。
区分借代和借喻的方法如下:
(1)判断“相关”还是“相似”。其实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必须是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东西,它利用的是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它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例如:"钟山风雨起苍黄"(毛泽东《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代替南京,是因为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附近,和南京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风雨"代替"革命形势",是因为它和"革命形势"有相似点,所以是借喻。简言之,本体和借体有相关性,就是借代;本体和喻体有相似性,就是借喻。
(2)能否还原成明喻。区别借代与借喻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特征可以代替事物。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红”两个词语是本体固有特征。词人用“绿”代替绿叶,“红”代替花,“绿”“红”和“肥”“瘦”相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渐渐消逝、盛夏即将来临的画面,委婉表达词人的惜春之情。
简言之,本体和借体有相关性,就是借代;本体和喻体有相似性,就是借喻。此外,能还原成明喻的,就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只要我们辨析相似相关性,巧妙借用还原,那么区分借代和借喻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