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信息,准确思考答题
------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31 16:06:57 作者:无 浏览量:1750次
南京市秦淮高级中学 于 静
本次期中考试鉴赏了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描绘了鹧鸪的外形和声音,表达游子的凄苦和强烈思归之情,构思精妙,饶有意味。但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忽略了考题本身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诗文和考题的理解都有偏差,现将我对这篇考材和一些考生答案的分析分享给大家,共同探寻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的有效方法。
原题如下: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涿日向西。
注释:山鸡:鸟名,即稚,羽毛斑斓美丽。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帝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帝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
一、整体把握考材,明确方向:下笔答题之前,应充分利用卷面所有有效信息分析思考诗文题材与可能的主旨情感,不要方向不明,答非所问。
根据这首诗的题目《鹧鸪》以及第三道考题题干“沈德潜评论:‘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分析可知这首诗题材是咏物诗,咏鹧鸪的。从鹧鸪这一意象常见内涵可推断本诗可能的主旨情感: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结合诗中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思考就更加明确了。
二、认真分析考题,准确答题:
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鹧鸪形象的?简要分析。(2分)
考生答案示例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写的,从“山鸡”和“啼”等词语可见。
答案分析:此答案忽略了题材,描写对象是动物“鹧鸪”,而“视觉和听觉”是从人的角度来讲的。
学生答案示例2:①从颜色、动作、外形、声音正面描写(戏、锦翼齐、啼)②从游子佳人的反应侧面描写(征袖湿、翠眉低)
答案分析:此答案基本准确,考生的思考清晰,但应该明确游子佳人的反应是侧面描写声音的。
2、从手法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4分)
学生答案示例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游子和佳人一个征袖湿,一个翠眉低,表诗人怀古伤今。
答案示例1分析:该考生欠缺审题,不仅少一个赏析角度,而且思考方向就不准确,答非所问,也忽略了分值的暗示。
学生答案示例2:①对仗工整:“游子”对“佳人”,“乍闻”对“才唱”,“征袖湿”对“翠眉低”。② 乍、才二字表明时间之短,突显鹧鸪声的悲伤。
答案示例2分析:前一个赏析角度,该考生忽略了此联的正面主体是人物,而且简单地认为手法就是修辞;后一个角度赏析准确。
3、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请对颔联作具体分析。(5分)
学生答案示例:颔联并非直接描写鹧鸪,而是刻画了一幅青草湖边,花落黄帝庙的雨后凄清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气氛,表现鹧鸪啼声的哀转凄凉。
答案示例分析:该考生注意到沈德潜的评论,也基本准确理解了颔联的内容,但答案内容单薄了些。
以上是笔者在阅卷后针对古诗词鉴赏及学生答题存在问题的思考分析,笔者以为在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复习中,应指导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卷面所有信息,准确理解文本和考题,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一语中的,考出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