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研组>>化学教研组>>计划总结>> 文章
高中化学学困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5/12/29 10:01:08 作者:33549 浏览量:1686次

很多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一后,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上很快遇到了诸多学习困难。为什么会在高一年级产生如此多的化学学困生呢?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呢?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责任重大。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1. 学生个人因素

原因之一:思想上的松懈与马虎。学生经过初三年级一年的拼搏之后,顺利地进入了高中阶段,甚至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思想上的开始松懈了,学习上也马虎了许多。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要好好地轻松一下的思想,也有的学生认为高一年级的知识不是十分重要,完全可以像初中那样玩两年,然后再用一年时间去拼搏。思想上的懈怠必然导致学习上的松劲,而高一化学教材中很多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影响很大,因而产生学困生在所难免。

原因之二:学习方法上按部就班。初中阶段由于化学是从初三才开始的,一年的学习时间里,既要上完新课,又要进行几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只有很少的自学时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学习,所学内容也都是由老师选定的。是那种典型的“要我学”。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进入高一年级后,学习时间上相对充裕了许多,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只起指导的作用。失去了老师的一根拐仗,很多学生开始出现了断乳期似的不适应。因而,学习方法上把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那一套办法直接套用过来是不可取的,适时地调整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原因之三:缺乏自觉性。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是不可能提高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学会学习。“我要学”是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特点。在小学、初中里长期适应了老师、家长监督下的学习,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高压政策,如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上会十分盲目,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教材因素

初高中化学教材使用上的不统一,是导致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不紧密的原因之一。这也是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们的一大困惑。初中教材版本多,内容不统一,按照新课标要求组编的教材,因为对课标解读的不一致而出现内容上差异很大。而我省高中今年进入课改,新教材中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也不太紧密。例如: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而人教版教材(新课标版)中又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化合价的概念;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定义,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物质的溶解过程;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化合态);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同素异形现象、同素异形体;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H2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碱式碳酸铜的分解;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Cl_、SO42检验;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特别是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直接关系到高中化学中离子反应的学习,这成为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个分化点,理应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初高中知识的学生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的角度不同,也是高一出现学困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能够学好化学;而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需要学生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3. 社会因素

之一: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原因引起的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同。不同地方的高考与中考的模式不同,化学学科考试分值的设定不一样。初中阶段的化学由于有的地方中考分值太少,开课量不足。高考是个总指挥棒,理科综合学科里化学分值不明显,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化学的重视不够。由于我们的学生学习化学是关在学校学,没有走向社会,社会上的化学与化工企业对学生求知与实践的要求支持不够,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缺乏的原因。

之二: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影响高一学生。

之三: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的负面影响。

4. 教师因素

面对新课程改革,绝大部分高中教师不能适应,见到过新教材的老师普遍反应,新教材更难教。新教材中除了编排体系的改变外,新增加了许多的探究性实验,没有统一的答案,甚至老师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而高中教师师资短缺,大量初中教师补充到高中,对高中教材把握不够,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初、高教学方法的差异,也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的原因之一。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有的教师教学仅限于教“教材”,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初高教师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协作,各自为政。初中教师只管中考,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不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中教师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促生了大量的学困生。

二、转化策略:

由于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由学生个体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对策: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可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些学生不须老师多操心去督促、鼓励就能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取得令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都满意的好成绩。这主要就是内部动机在起作用。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知识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受外部动机的影响。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持这种动机的学生不是因为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达到其他的一些目的。

针对因动机不恰当而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人为地为他设计一个外部动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措施,激发其因部动机。适当的时候不断地修正这种动机,让学生有目的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动力。

2.针对学习方法欠佳而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过好初高中过渡关,找到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记笔记、学会自我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真正做到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终身受益。

针对化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学会处理好化学基本知识的“三性”:普遍性、特殊性、递变性的规律。文理科学习方法相结合,适时记忆与巩固,学会与遗忘作斗争。

3.针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学困生,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在化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走出校门,让学生真正体会的化学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化学学科的广泛应用与广阔的前景。

4.针对教材因素引起的学困生,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初中老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深钻新课标的同时,要注意吃透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的精髓。要大胆地向前走一步,把学生“扶上马,送一程”。高中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调查,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如果发现有知识衔接不上的,要及时补救,手要伸得远一些,把学生“接过来”,完全平稳过渡。

总而言之,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法,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有所不同,要引直足够的重视。例如:新教材中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不要忽视了这些改变,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新教材,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跟上学生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步伐。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