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蜕变:从饶有兴致到懵懂到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5/12/2 16:43:30 作者:qhzx 浏览量:1996次
成长的蜕变:从饶有兴致到懵懂到任重道远
张秀
刚接触这个理念时,“友善用脑”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词语。2014年,学校在我们高一选择了两个班进行“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这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的遥遥领先让我对“友善用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加入了友善用脑课堂指导方案的研讨小组。接下来的一系列培训和讲座却让我陷入了困惑之中,难道友善用脑就是做做操、喝喝水、听听音乐画画图吗?思维导图究竟是怎么回事?而这次的福州之行终于让我于解除了疑惑。其实喝水、做操、画思维导图、放音乐等等这些都只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手段,“友善用脑”并非一定要喝水做操,而且对于高中学生,这些并不是很有效的方式,友善用脑的核心是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心中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从全面发展的高度,用启发式的方法帮助引导学生,设置任务驱动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活动规则,落实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福州八中,一共听了两节课,其中一节是语文课---《氓》,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教师音乐导入,创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氛围,很容易就让学生进入了情境。教师只在课前提供了相关的文学常识,课堂上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和和活动规则。学生诵读并自主点评,表演故事,分析探究手法。最后让学生在音乐中冥想,用自己喜欢的形状、颜色和关键词来绘制思维导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了全文,完全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在课后的讨论中,有人质疑:是否是大量的预习才有了这样理想的课堂?是否适应常态课堂?可我则认为,这恰恰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有人质疑:在友善用脑的课堂上,需不需要教师?教师的作用不容否定,他们是学习任务和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因为学习任务和活动规则的制定是否合适决定能否有一个热烈、自主、快乐的课堂。这将是我们为之而努力的方向,正所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等须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