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专题——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5/9/12 0:00:00 作者:33505 浏览量:2179次
校园心理剧是基于莫雷诺(J·L·Moreno)创立的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上来的,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典型心理问题,在心理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为一体,相对与其他说理式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方法更易于接受,为此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喜爱。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1.心理剧与校园心理剧
心理剧亦称社会剧,由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1889~1974)首创,他同时还是集体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心理剧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置于戏剧化的形式下,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通过演剧创造新的表演情境,并做出积极意义的反应。心理剧的主心骨是角色理论。莫雷诺认为角色理论具有激励创造性变化的潜在作用,他认为对角色不断进行评估和实践,可促进角色不断地更新。个体在心理剧表演过程中,通过剧中角色的扮演,能帮助主角将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区分,形成角色差距(role distance)。当表演者形成角色差距,他们便能改变以前对事态的瞻望,重新看待人和事,个体心理结构得以健全、思维变得灵活。
校园心理剧是受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的。校园心理剧是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活动。
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剧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首先两者的针对群体不通,校园心理剧的参演者固定,且面向非本团体成员开放;其次两者的表演内容不同,校园心理剧针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内容相对固定;再次两者的操作流程不同,校园心理剧一般要在规定的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剧本的创作、排练、表演、反思,表演内容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当然,校园心理剧和心理剧存在着诸多的区别,校园心理剧仍然需要借助心理剧的理论和相关角色扮演技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灵活展现。
2.校园心理剧的基本元素和演绎过程
校园心理剧具有五个基本元素:导演:心理健康教师;主角:心理问题的提出者;配角:心理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者;观众: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观看演出的人员;舞台:用于演出的场地。心理剧中导演的角色是相当富有弹性的,有时退居于一个协同导演的角色、甚至是一个助理,以协助剧中其他各个角色完成演出。主角是心理剧演出的主要人物,也是心理剧团体的焦点;主角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想深入探索他个人问题的团体成员,而这个人的经验将会成为团体的中心焦点。配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上,所有团体成员,除了主角以外皆是配角,包括由主角所选出的所有角色与在旁观看的成员。狭义的说法则是仅指参加演出的成员。配角的功用是烘托主角的现实感,让主角能与当事人再度对话。心理剧中的配角,一方面是协助者,另一方面能够体会到另一个心灵,另一个人生,又扩大角色经验的效果,增加其知觉力。心理剧中的观众是指参加心理剧团体但未直接参与演出的人。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观众也在思考着剧情的发展及主角如何解决冲突。通常在心理剧进行时观众仅默默注视眼前的演出,但是在心理剧完成后,这些人可以与主角分享他们的感想,或与主角对话。这使主角了解他并不孤单,也让主角能从自我的情境中逃出,重新回到现实。心理剧中演出的场所称为舞台。主角、配角走上舞台时,一方面会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舞台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们走进心理剧的现实中。
校园心理剧的演绎过程主要包括:热身、演出、分享、审视等四个阶段。暖身是每一个心理剧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像在编织一个安全的摇篮,在这个摇篮中,每个人可以开始相信导演、团体以及心理剧这种方法。 在暖身时,导演可以给成员足够的时间彼此互动。一个好的暖身会让导演得到充分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协助团体知道他们想要的及需要的是什么。演出是心理剧的第二部分。演出本身可以直接显示团体成员所分享的核心议题,同时协助参与者在他们所关注的行动中去表达他们的感受,或让成员找到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分享是相当重要的,分享使团体成员有时间宣泄自己并互相整合。分享就是要抓住这个学习的过程,让团体成员去宣泄自己的情绪,或者是得到一些反省。审视是在整过心理剧完成之后,检查信息的处理以及运用是否得当。这是为了团体、主角以及导演,特别是那些正在接受训练的导演,所进行的一种学习过程。
3.校园心理剧的作用
校园心理剧集教育性、活动性、趣味性为一体,同时兼具治疗、教育和审美功能,从整体上来看,校园心理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内容易于接受
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省能力比较差,心理剧通过直接展示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诱发和唤醒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心理剧的素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反映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思想上容易引起共鸣,呈现的问题会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解决问题得方法也会让学生觉得“看得见、够得着”,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2) 学生情感体验真切,促进问题解决
参加表演和观看心理剧的学生对剧中人物的经历能有更深刻的体会,这为学生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了直接经验,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机会,可以帮助学生增进人际沟通,提高内省力和自我探索能力,丰富了学生对困难情境的应对方式,更利于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
(3)改善学生亲子关系,利于自我成长
校园心理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能将表演者的内心冲突和积压的情绪以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获得内心的舒缓,更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内获得学生给予的肯定、支持、反馈及建议,这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成长的能量和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身成长。借助校园心理剧这个平台,亲子冲突中的突出问题如学习、早恋、交往等能以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能窥视到孩子的想法和内心世界,学生也能感受到家长的辛苦和良苦用心,这有助于亲子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更多思考。
二、校园心理剧的实践策略
我校自2003年9月成立了心理剧兴趣小组。剧组由3名教师和40名学生组成。3名教师都接受了相关的心理教师培训和相关方向的专业培训,学生则是由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组成,做到一学期一流动。每周小组成员都要在一起进行相关活动。通过七年来的摸索实践,心理剧深受我校师生们的欢迎,总结经验,我校校园心理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剧本
一个好的剧本是演好心理剧的前提。剧本的选材、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对话都会对心理剧的教育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剧本的编写和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剧本的选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校园心理剧的素材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根据亲身的经历和体验自编自演心理剧。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着独特的视角,当心理剧中,学生演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说的是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解决的更是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表演便贴合了表演者和观众,他们才能感同身受,流露出真情实感,台上台下产生共鸣,心理剧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剧本的内容应富有形象性、情感性
校园心理剧采用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的形式,在剧本创作、人物塑造方面应考虑到形象性,只有将心理剧以具体而非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展现于表演者和观众面前,才能给他们带来深刻生动的体验,当然,内容形象化的过程也必然伴随了内容的典型化,使学生不再局促于对个别事物的感悟,而是具有了巨大的概括能力。同时,剧本的编写一定要包含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体验,这样的剧本能使同龄的欣赏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往往属于这一时代的大多数青少年。
(3)剧本的要素完整,场景数目适中
校园心理剧是从心理剧变化发展而来,一个完整的剧本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事件、人物关系、问题。事件是引起当事人内心冲突的导火线和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通过对事件的演绎进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和领悟,达到认知改变和行为矫正的目的。人物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造成心理问题的各种关系,使当事人通过观察或领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地处理各种人物关系奠定基础。校园心理剧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剧情情节,其结构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享感受四部分。在剧本撰写的初期,就应考虑好上述方面,这样写出来的剧本功能上是完善的,情节上是戏剧的,结果上是有感染力的,能最大程度的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场景的选择安排上,要考虑到剧情的需要和学生这一阶段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场景要变换,不能一个场景就结束,这样的心理剧表现就欠生动,形式上无法吸引学生,更遑论教育效果了。场景也不是愈多愈好,过多的场景切换会造成剧情中心和重心不明显,干扰学生对剧情的把握,也会对心理剧的排演造成很多麻烦,增加道具和布景的成本。从我校多次的心理剧表演来看,一部校园心理剧的场景应在四个到七个为宜,既能保证剧情的完整展现,也能利于心理剧的排演和学生的观看。
2.团体的选择
校园心理剧中的团体通常是固定的,常以年级、班级、小组为单位,心理剧中的主角、配角、观众如何选择、如何引导其发挥相应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选的安排上,可以这样做:
(1)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
导演在心理剧是团体的领导者,也是主角的治疗师。一位导演需要在各个角色间转换。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导演除了需要有担任主角的经验,愿意一次次将自己的生命课题拿出来处理之外,更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中演出,增加自己的体会以及扩大自己对各个角色的认识。在心理剧的编写和排演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了导演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来指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会到心理剧中去,使心理剧不是空而玄的东西,能真真切切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2)主、配角选择应多样化
莫雷诺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才演员,具有自发的表演才能与演技。他愿意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在心理剧场中表达出来,并对导演和团队其他成员有着极大的信任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在导演的引导下,在团体成员的协助中,演绎自己的故事。在主、配角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处于类似冲突中的学生来担当,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烦恼、困惑、喜乐带到剧情中,往往一部剧演完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获得了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对校园心理剧而言,求实比求美重要,不能一味的追求外在的表演效果,而忽略了心理剧本身的教育内涵。
(3)发挥观众的积极作用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也在思考着剧情的发展及主角如何解决冲突。观众的作用有许多种,如提供反馈,为解决冲突提出合理的建议,鼓励主角的决定,成为主角倾诉的对象等。观众对主角的支持与同理,是支持主角重生的一般力量,也是让主角思考整个情景的动力。导演可以组织观众,让他们认同某一角色,也可以让观众自由认同,还可以指定某些观众认同某一角色。在延迟结束时,导演可以让这些观众描述自己的认同体验,他们的反应可用作分析资料。校园心理剧的表演结束后,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辩论、分享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再教育的过程,能够是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也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全面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事件。
3.排演与表演
通过排演、表演,有助于发现心理剧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只有经过一次次的排演和修改,最终才能出一部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心理剧。在心理剧的排演和表演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角色戏剧化,表演生活化
在剧本撰写和排演的初期,学生对剧情吃的不透,往往造成演出角色不鲜明,缺乏典范性,这使得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在这个时候,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录像重播和自身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演出的不足,在演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排演的时候另一个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人物语言没有生活化,听上去不真实自然,而排演学生一般都很难察觉这个问题,这样便拉开了演员和观众的心理距离。通过与场外学生探讨交流,这一问题很容易得到修改,使得心理剧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脱钩。
(2)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去
校园心理剧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使得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不全面和过于主观,在心理剧的编写排演的每一个环节中,心理健康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对剧本和排演中出现的不合理内容给予适时地纠正,将心理健康知识化整为零的融入到心理剧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得校园心理剧的艺术性和教育性都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学生看后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3)充分发挥团体中各个成员的作用
一部好的校园心理剧涉及到导演、主角、配角、观众的相互配合。导演应立足于生活实际,编写剧本,指导演出,根据演员和观众的反馈做出及时地修改,将自身积极融入到剧情当中去;主、配角是场上的演员,应努力使表演具有感染力,将生活化的语言、动作带入到表演中来,使表演充满张力,感染和影响团体中的每个成员;观众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演员,也应积极参与到心理剧中的表演过程中来,表演时的掌声、表情、音效,表演后的分享、辩论都是促进心理剧教育效果更近一步的动力。在校园心理剧的编排过程中,应充分建立上述成员的正向积极联结,团结协作,共同为心理剧的演出贡献力量。
三、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效果和反思
校园心理剧在我校开展七年以来,起到了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心理辅导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容易把一些不值得关注的事情无限放大,经受不起生活的挫折。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开展,使学生实现三个层次的开放:一是对自我经验的开放,坦诚地接受自己的感受,现实地评价自己;二是对现实世界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上,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社会、对世界的了解和关心;三是对未来开放,形成积极的理想自我,并据此进行目标导向的自我调节。
校园心理剧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它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导演、排练、表演等环节,校园心理剧能使每一个参加了该活动的中学生接受角色,塑造个性,不仅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校园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优化个性,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不但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文明和谐校园与学校文化战略的建设。
在校园心理剧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校园心理剧不是万能的,它的有效开展需要以贴近学生实际心理为基础,在具体的操作上,还可以这样做:
1.注意校园心理剧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相结合
校园心理剧需和其它心理辅导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效用。可以在心理健康课、心理专题讲座、班团队活动中用好心理剧。注意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如考试焦虑、交往困惑、自卑及适应不良等,可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进行团体咨询,使这些共性心理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2.将校园心理剧变成同伴心理互助的重要方式
从现状来看,中学生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并不多,真正的心理沟通有限。校园心理剧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互动环境,搭建了同伴心理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这种学生之间进行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同伴心理互助过程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同伴、教、父母等)的同理心不断提高,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杰拉尔德·柯瑞著,刘铎等译.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3]周琢虹.校园心理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4]宋金枝.心理辅导新看点:中学校园心理剧.青年教师,2007(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