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 文章
《论语》与新课程理念——朱琳

发布时间:2015/3/18 17:07:43 作者:33478 浏览量:1769次

    寒假中的一次曲阜朝圣之旅促使我再次拿起《论语》,认真研读。《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汇编而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典籍。即使是现在,他的很多教育观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再读《论语》,我深切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言行中就己折射出新课程理念的光辉,《论语》的教育思想,很多与今天的新课程理念是吻合的。

一.关爱学生,德育为先

    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凭借他的慈爱与宽厚,凭借他的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无论是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还是教育对象的选择、课程开设、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今天新课程理念的影子。

    孔子特别注重学生君子品格的培养。《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己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有君子的修养。

    君子应该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君子应有坦荡的胸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于是得出君子的标准: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又说:“质朴多于文采,未免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君子。”这些德育言论,育人标准,今天仍然应该继承和发展。

二.有教无类,学品为重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相传他门下的学生达三千人之多。所谓“有教无类”,或指出身、贫富不分类,或指族种、地域不分类。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王宫之学,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使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惠及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孔子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还十分注重教导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即学品的培养。学习着需要具有几方面的素养:第一、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告诉我们“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二、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第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四、要实事求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因材施教,开放互动

    孔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孔子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提问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我们正确认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

    孔子施行启发式教学。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 ,我就不再教诲他了。简单的说就是在对方努力后再给予帮助。直接的帮助反而会使对方产生不爱思考的坏习惯。可见孔子做法很符合新课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这一理念的。

    孔子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强调要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启发式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天的教育者也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像孔子那样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自己走向知识。

    孔子奉行开放式教学,主张学以致用。除了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外,孔子还采取了游历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既看到了春秋时的诸侯纷争的社会现状,又使儒家“仁”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他认为应该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他周游列国,尽管屡遭挫折,仍坚持师生互动,教诲不辍。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教育工作者,读了《论语》之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厉行开放互动的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总之,新课程理念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尊重多样性、差异性,强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与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对于《论语》这样的典籍,我们不但要继承其精华部分﹑古为今用,而且还应将其发扬光大。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