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备课组第十六周推磨听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5/1/11 17:15:50 作者:xj 浏览量:2037次
六国论
? 教学目标:
?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能疏通文意。
?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结构和方法,进行微写作。
? 3、体会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培养全面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2、3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随堂测试
? 一、注音
? 下咽 洎 当与秦相较 胜负之数 贿赂 与嬴而不助五国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 安qǐn hándān jì牧以chán诛 革灭dài尽 草jiè
? 三、填空
? 1、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一起并称“三苏”,俱被列入()。有《》行世。
? 2、苏洵写此文是针对北宋每年要向()()贿赂,加重人民负担,助长两者气焰的现象而写的,借六国之事批评或警告当朝统治者,这种写法叫()。
? 3、文中提到使用荆轲刺秦招致灭亡的是()国,论是古代一种文体,分为()和()。
? 四、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2、暴霜露
? 3、暴秦之无厌 4、当与秦相较
五、研读课文
?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就是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论证的?
?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 其中提出问题部分可能先摆出观点,也可能先摆出议论的对象;结论部分可能总结上文得出论断,也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本文首先提出论点(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同时设立了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 接着从“赂者”以“不赂者”两方面分析论点,引用史实加以证明。 (3、4)
? 最后提出解决方法,总结教训,借古讽今。(5、6)
2、改写本文
? 六国论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实已判矣④故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⑤诸侯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故曰:“弊在赂秦”
? 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 ⑧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⑨然则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也
? ⑩呜呼!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⑿则时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
? ⒀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⒁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问题1:原文第二段采用一个中心句从赂秦与不赂秦两个方面说,把“弊在赂秦”与“不赂者以赂者丧”都放在开头;本文把分论点分开课文我把“不赂者以赂者丧”放在了第三段的开头 ,谁的处理方法好?
? 按课文处理,论点与论证之间就离得远 ,但是古文不分段也不加标点,放在前,别人读开头的时候,就基本上把他的意思领悟了。我的安排分论点和论证靠得近,易于人把握思路,达成理解。各有千秋。写微型议论文时我的写法更可取。
? 问题2:原文论证时把齐和燕赵放在一起,本文把齐人与燕赵分开,采用递进写法,你能猜猜我的原因吗?
? 因为他们采取的策略不一样。齐国采取亲附秦国的策略;而燕赵的策略都是对秦使用武力,所以我分别来写。最后用‘然则’来概括他们不赂秦而灭亡的一个原因,这一块又可以形成一个微型的议论文 。前面“赂秦而力亏”的论证也可以形成一个微型议论文。示例:
?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实已判矣④故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⑤诸侯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故曰:“弊在赂秦”
? 2、关于六国灭亡,苏轼和苏辙的文章各有什么观点?
?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支持联合韩魏二国,韩魏是秦国进攻其他四国的必经之路,韩魏只要不灭,其他四国就安全 。
? 苏轼主要讲养士的问题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 3、我们看看一些谈到六国灭亡的文章,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都有哪些? 说明什么?
? 《阿房宫赋》不爱惜百姓
? 《六国论》苏洵 弊在赂秦
? 《六国论》 苏辙 没有齐心协力去保卫韩魏 两国
? 《六国论》苏轼 没养士,老百姓造反有了带头人
? 《六国论》李桢 都想称霸
? 4、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想法不同,写作目的就不同,本文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体现在哪一段?这是什么写法?
? 这种写法是借古讽今。北宋的时候军力很弱,契丹和西夏经常攻打北宋王朝,于是北宋王朝经常用岁贡的方式来求得‘一夕安寝’,苏洵写作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我们不能再对契丹和西夏手软了!所以他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取其赂秦这一点,其他原因他就不管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先有论点,然后进行论证,是由果及因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先研究六国史实,再得出结论。其实解放后我们许多学者治史就是由果及因的思路,这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那么我们至少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很多,但是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希望看到的原因,这其实也是电影《罗生门》的主题: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目的,立场。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六、布置作业
以“爱拼才会赢”为观点,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议论片段。要求先摆观点,后举例,再析例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