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研组>>地理教研组>> 文章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组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5/9/26 14:38:03 作者:刘艳 浏览量:40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新课程标准核心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理解人地关系,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本学期工作任务主要是一轮复习,核心目标是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夯实基础并掌握基本技能,为后面二轮专题突破和综合模拟奠定基础。近期目标:争取期初考试在全市能有较好的排名

本学期目标:

1、完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一轮复习。强调对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正确表述。

2、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加强地图的填绘。

3、针对性开展地理语言训练,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4、帮助学生搭建不同类型综合题的思维模板,如:原因类、条件类、影响类、措施类等。

现阶段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存在知识理解、能力运用和应试策略三方面的突出问题:核心概念混淆、基本原理与区域背景模糊;读图识图与信息提取能力薄弱,综合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审题偏差明显,思考角度单一,答题逻辑混乱,表述口语化等,因此复习过程中注重回归教材,厘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完善和巩固及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研读教材,寻找新意。地理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将直接决定高考成绩的好坏。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源地,因此在一轮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回归课本,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仔细精读,领悟编者意图,提炼知识的深意。具体做法就是给足时间读教材,整合各种版本教材内容,处理好活动思考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度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精髓。主要措施:

1.强化基础原理,构建知识体系

当前学生对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仍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建议一轮复习中以主干知识为脉络,重点突破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天气系统、地质作用等难点,以及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分析、区域发展等高频考点。教学中可借助思维导图概念对比等方式,利用好早读时间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针对易混淆概念开展专题微课与辨析训练,澄清内涵差异;适时拓展试题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剖析;加强知识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将教材原理灵活运用于新情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升读图能力,强化区域认知

针对学生存在的读图提取信息能力弱、区域定位不准、空间表述不规范等问题,建议在复习中加强各类图像(如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区域地图、景观图等)的专项训练,系统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和表述规范,并引导其不仅充分获取图中信息,更要从要素联系、空间联系等视角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合理推断;开展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以中国和世界主要区域为载体,重点提升区域定位、特征归纳与对比分析的能力;注重图文转换训练,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标注和简述等方式,强化空间想象与地理表达能力,在图文互释过程中推动学生建立信息整合与逻辑推断的习惯。

3.规范审题答题,提升应试素养

针对学生因审题偏差、方向错误、表述混乱造成的失分,建议系统加强审题训练,指导学生精准圈画关键词、辨明设问指向与时空限定,明确答题结构要求;结合不同题型(如比较类、成因类、影响类、措施类),构建逻辑清晰、角度完整的答题模板,并通过典型例题讲评与仿写训练,强化解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严格规范地理术语的使用,杜绝口语化表达与错别字,强调因果清晰、条理分明的地理表述;积极推进面批面改和变式训练,针对高频错误开展精准诊断和闭环训练,切实提升学生的应试实战能力。

4.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地理思维

高考命题日益注重对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复习应立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系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建议在教学中强化空间视角与综合推理,引导学生运用尺度思想、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学科思想方法,对地理现象和问题开展多维度分析与辩证思考;通过流域协作、产业转移、资源调配等区域关联案例,帮助学生构建区域认知框架,增强空间联系与动态推理能力;结合“双碳”目标、粮食安全、文化遗产保护等真实情境,采用问题链、主题探究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探究,提升在复杂现实情境中整合信息、运用知识、提出对策的高阶思维能力。

5.统筹复习节奏,优化教学过程

依托学情数据优化复习安排,针对薄弱学生开展专题定向帮扶,加强校际和校内集体备课,整合优质复习资源,推广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构建“测试—评价—反馈—补偿”的闭环教学机制,通过阶段性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实施精准补偿教学,全面提升复习效率。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应坚持以基础为根本、能力为重点、素养为导向,通过系统规划教学进程、精准实施分层教学、严格落实规范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应试能力。

 

 

附表1: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进度

备注

1

第三章 课时19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课时20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课时21影响气候的因素 课时2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3

期初考试及试卷讲评

期初考试

4

第四章 课时23水循环 课时24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5

课时25海水的性质 课时26海水的运动

国庆节

6

课时27海—气相互作用 课时28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

第五章 课时29地质构造与地貌 课时30板块运动与地貌


8

课时31河谷的演变 课时32冲积平原的形成


9

课时33喀斯特地貌与风沙地貌 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10

第六章 课时35植被 课时36土壤


11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

12

期中试卷讲评


13

课时37整体性 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14

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40气象灾害


15

第七章 课时41地质灾害 课时42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6

人文地理 课时43人口迁移 课时44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7

课时45城镇化 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8

课时47农业区位因素 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9

课时49工业区位因素 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0

课时51服务业区位因素 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1

课时53交通运输方式 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2

期末考试及试卷讲评

期末考试

23

放假


 

 

 

附表2: 集体备课及推磨听课安排表

周次

主备人或开课人

内容

评课人

2

刘艳

集体备课

备课组计划、起初备考

全体

4

纪旭

推磨听课

题目待定


7

李永佳

推磨听课

题目待定


9

吴晓梅

集体备课


全体

13

艾云花

集体备课


全体

15

王磊

推磨听课

题目待定


17

张莹

推磨听课

题目待定


19

王丽君

集体备课

期末复习计划

全体

 

 

附表3: 周测及早早读默写内容分工表

周次

负责人

负责内容

181522

刘艳

周测+早早读

2916

李永佳

周测+早早读

31017

纪旭

周测+早早读

41118

张莹

周测+早早读

51219

王磊

周测+早早读

61320

艾云花

周测+早早读

71421

王丽君

周测+早早读

 

 

 

 

 

 

 

 

 

 

 

高三地理组 20259月6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