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研组>>语文教研组>> 文章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开设公开课
高一语文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5/4/18 11:02:16 作者:温立功 浏览量:28次

2025年4月15日,秦淮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进行了一次备课组活动。

一、活动主题:推磨听课、评课

二、研讨记录:

1、评课表

 

IMG_20241219_101333_edit_864829830256056.jpg

2、研讨记录

IMG_20250418_110518_edit_1994471568180557.jpg

三、其他过程性材料

1. 签到表

 IMG_20250418_110531_edit_1994459015411288.jpg

2. 开课反思

开课反思  吉守金

《说“木叶”》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学鉴赏价值的文章。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奥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古典诗歌的新窗口。文章中对“木叶”意象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意象的运用,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3. 评课稿

IMG_20250408_093022.jpg

评吉守金老师公开课《说“木叶”》

高一语文组  温立功

这节课吉守金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了“木叶”的艺术特征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木叶”意象具有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之美和丰富的暗示性,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丰富诗歌的内涵和体现诗歌的含蓄之美。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诗歌意象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4. 活动照片

 4[`0_V2WUO3}Q89%G8C0FTC.jpg

 

_Q}%A~KL~5`[1[~$BP~6M$9.jpg


 IMG_20250306_150955.jpg

5. 活动总结:

老师们都参与了本次备课组活动。本次活动中,吉守金老师在高一2)班开授公开课《说木叶》,全体备课组老师前往听课。课后,本组老师们又在高一语文办公室开展了评课活动,温立功老师主评。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

 6、开课教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  吉守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理解“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征。

难点:体会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含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体会“木叶”等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尝试进行诗歌意象的创新运用。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传统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培养文化自信。

讲授 2 课时

一、知人论世

1. 作者简介

林庚(1910 - 2006),字静希,福建闽侯人。他是中国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诗歌和学术的热爱与执着。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此后在多所高校任教。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律美,代表作有诗集《夜》《春野与窗》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林庚先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研究成果丰硕。他的《中国文学简史》《唐诗综论》等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概念,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林庚先生将诗歌创作与学术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学术的创新精神。

2. 时代背景

《说“木叶”》发表于 1981 年,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正逐渐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迎来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时期。在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从新的角度和方法去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林庚先生的这篇文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以“木叶”这一独特的诗歌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篇文章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广大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常常运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比如,看到“月”,我们会想到思念;看到“雁”,我们会想到游子的漂泊。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一个在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木叶”。让我们跟随林庚先生的脚步,走进“木叶”的世界,去探寻它背后隐藏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给学生明确一些重要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袅袅(niǎ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灼灼(zhuó)”形容明亮的样子;“涔阳(cén)”是一个地名等。

2. 思考:文章开篇提到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文章开篇引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话题——“木叶”。这句诗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为后文对“木叶”意象的分析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以这句经典的诗句开篇,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木叶”这一意象产生好奇。

3.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3 段):从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指出“木叶”与“树叶”在诗歌中的不同。

第二部分(第 4 - 6 段):深入分析“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差异。作者从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入手,通过对大量诗句的分析,指出“木”字在诗歌中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它让人联想到树干,给人一种干燥、疏朗的感觉;而“叶”则让人联想到湿润、繁密的叶子。

第三部分(第 7 段):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强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指出“木叶”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的暗示性,它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到诗歌的含蓄之美。

(三)研读文本,分析“木叶”与“树叶”的差异

1. 概念上的差异

让学生找出文中对“木叶”和“树叶”概念的解释。“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但在诗歌中,“木叶”和“树叶”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诗句,如“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等,说明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木叶”常常出现在秋天的景象中,而“树叶”则没有这种特定的季节指向。

2. 艺术形象上的差异

1)引导学生思考:“木”字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作者认为,“木”字让人联想到树干,它具有一种干燥、疏朗的艺术效果。与“叶”字相比,“木”字更能体现秋天的萧瑟和凄凉。例如,“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句诗,“木落”给人一种树木凋零、万物肃杀的感觉,增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

2)组织学生讨论:“木叶”和“树叶”在艺术形象上有哪些具体的不同?

“木叶”的艺术形象更加疏朗、飘零,它常常与秋风、落叶等景象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而“树叶”则更强调叶子的繁茂和生机,它的形象相对比较饱满、湿润。比如,“树叶”可以让人联想到春天或夏天绿树成荫的景象,而“木叶”则更多地与秋天的衰败景象相关。

3. 深入探究:为什么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1)从诗歌的韵律角度来看,“木叶”的发音更加简洁、响亮,读起来更有节奏感。在古代诗歌中,韵律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常常会选择发音优美、韵律和谐的词语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木叶”的发音比“树叶”更加清脆,更符合诗歌的韵律要求。

2)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木”代表着生命的坚韧和沧桑,它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在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飘落,“木叶”的形象正好体现了这种生命的轮回和变迁。而“树叶”则相对缺乏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

3)从诗歌的意境营造角度来看,“木叶”更能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木叶”的疏朗形象与秋天的天空、秋风等景象相融合,能够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而“树叶”的形象相对比较具体、实在,在营造意境方面可能不如“木叶”那么出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重点分析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差异。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木叶”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诗人情感和意境的载体。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木叶”的艺术特征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收集至少三首含有“木叶”意象的古典诗歌,并尝试分析其中“木叶”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