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开设公开课
高一语文备课组活动
发布时间:2025/3/11 17:19:52 作者:温立功 浏览量:42次
2025年3月6日,秦淮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进行了一次备课组活动。
一、活动主题:推磨听课、评课
二、研讨记录:
1、评课表
2、研讨记录
三、其他过程性材料
1. 签到表
2. 开课反思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反思
秦淮中学 黄大鹏
基本本校学生学情,诗歌教学首先得务实,注重教考结合,所以上片景物赏析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通过提问,点拨,师生互动夯实答题思路。
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桂枝香·金陵怀古》比较阅读探究怀古诗的写作模式,即写景到怀古到抒情。
学古诗还能得写作术,结合本诗和余秋雨《道士塔》,启发学生写游记时学会忆古思今。若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补充资料,节约时间,课堂效果可能更佳。
3. 评课教师及评课稿
评黄大鹏老师公开课
高一语文组 吉守金
1. 本节课分为四个板块,读书、分析手法、探讨写作模式、学写游记,每一块用时10分钟左右,时间分配均衡,四个步骤有序推进。
2.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同时能及时给学生搭架子,让学生会走,还能走稳,既引领又引导。
3. 一节课四个方面,齐头并进,面面俱到的同时,课题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主问题,课堂的针对性还可以再商榷。
4. 活动照片
5、教案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 黄大鹏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赏析词的上下两阕,体会其艺术特色,品味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词中重点字词、典故的含义;分析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词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安石从小随父亲宦游南北,十七八岁便以天下为已任,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曾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然而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又屡次被起用。是出色的政治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四)上阕赏析
学生齐读上阕。
同学们,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这几句描绘了在夕阳余晖中,船只来来往往,酒旗在西风中斜立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感觉。上阕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阔又略带悲凉的金陵秋景图,为下文的怀古抒情奠定了基调。
(五)下阕赏析
学生分组朗读下阕。
下阕作者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转向了对历史的回顾。思考:你认为哪个字能囊括作者的情感?有何情感?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里提到了 “门外楼头” 的典故,有同学知道这个典故讲的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作者站在高处,感慨千古以来人们只是空叹兴亡荣辱,却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两句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这两句营造出一种荒芜、衰败的意境,六朝的繁华已如流水般逝去,只留下寒烟和衰草。最后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运用了杜牧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作者运用杜牧的诗句,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北宋社会的一些腐朽现象,警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下阕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
(六)总结归纳
(七)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并以 “历史的启示”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所见——对金陵景色的赞美
登临所感——对历史兴亡的感喟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
6. 活动总结:
老师们都参与了本次备课组活动。本次活动中,黄大鹏老师在高一(4)班开授公开课《金陵怀古》,全体备课组老师前往听课。课后,本组老师们又在办公室开展了评课活动,吉守金老师主评。全组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