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方旗庙失名墓石刻——陈丽华
发布时间:2014/9/7 0:00:00 作者:dongting 浏览量:1726次
第四课 方旗庙失名墓石刻
■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江宁的南朝石刻概况,了解江宁南朝石刻的发展历史。
技能目标: 能够鉴别方旗庙失名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能够欣赏
一些比较代表性的南朝石刻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江宁的南朝石刻的情感、体会江宁文化的内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鉴别方旗庙失名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难点:形成其艺术特点的原因
■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多媒体播放方旗庙失名墓石刻的图片,学生观赏,谈谈感受。
二、板书《方旗庙失名墓石刻》
三、分析方旗庙失名墓石刻的特征。
1、墓主的身份
2004年2月初,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此石刻北近千米的一处高岗上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封土,高约5米。根据前文所述的南朝帝王陵墓和其神道尽头的石刻的分布规律,此石刻墓主当即埋于这座大型墓葬封土之下。这两只石辟邪背后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南朝梁元帝萧绎。而且,在这座墓葬周围,还有萧绎的生母文宣阮太后(名令嬴)陵墓,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墓。
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生于天监七年(508年)八月,承圣元年(552年)冬十一月即帝位于江陵。
2、方旗庙失名墓石刻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此组石刻与前面所欣赏的石刻有何异同?
主要从外形与特征上去分析
教师总结:两辟邪东西对立,原相距12米左右,1997年整修后距离为8.7米。它们均张口垂舌,有翼无角,作迈步前行状。其中西辟邪保存完整,但石表风化严重,为雌兽,长2.57米,高2.04米。东辟邪躯体后半部不存,残长1.50米,高2.28米,可能是雄兽。
西边的保存完整,东边的却被拦腰截断,从腰部开始的后半部分躯干不知去向。围绕着这个奇特的现象,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这两个辟邪是天上的神兽,它们常常结伴下凡偷吃村民的水稻。有一次它们再度下凡时,遭到了事先埋伏在稻田里的村民们的突袭,其中一只被齐腰砍断,再也飞不上天了。另一只为了保护受伤的同伴,也一起留在人间。正因为这个传说,两只辟邪一直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当地风俗小孩出生都要来拜它们为“干老子”,以祈求孩子平安长大。
四、课堂作业
拓展思考:结合现代美术作品,理解江宁南朝石刻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