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陈丽华
发布时间:2014/9/4 0:00:00 作者:dongting 浏览量:1609次
第二课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
■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江宁的南朝石刻概况,了解江宁南朝石刻的发展历史。
技能目标:能够鉴别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的艺术特点,能够欣赏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南朝石刻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江宁的南朝石刻的情感、体会江宁文化的内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鉴别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的艺术特点。
难点:形成其艺术特点的原因
■ 教具与学具:
一、 导入:
1.观赏宋武帝时期石刻的图片
2.引出课题 —— 《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
二、讲授新课
1.介绍刘裕
刘裕(363年-422年),南朝刘宋开国之君,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后流寓晋陵丹徒(今江苏镇江)。父刘翘,官至郡功曹。
2.出示图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的艺术特点。
陵前现存石麒麟一对,分别坐落在公路两侧,东西相向,东为双角,西为独角,均为雄兽,造型相似,身上细部刻纹略有不同。
教师从造型,外观上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
两石兽原来相距54.5米,1956年9月维修时位置有较大的移动,现相距23.40米,但方向末变。双角麒麟目瞪口张,昂首挺胸;腹侧浮雕双翼,翼前部为鱼鳞纹,依稀可辨,后都似5根翎毛,颏下长须垂胸,四足已失,尾巴无存。1956年有关部门整修时,在其四足部位各置一方形石墩。修复后的双角麒麟身长2.90米,身高2.90米(连石墩),体围3.13米。
独角麒麟独角已损,额部已残,尾巴也无存;额下长须垂胸,腹侧浮雕双翼,翼前部作鱼鳞状,后部饰6根翎毛,翼状秀美;通体饰勾云纹,极富装饰意味;四足,五趾,身长3.8米,高2.78米,体围3.21米,重约12吨。由于饱经风霜,躯体下垂,1956年维修时腹部垫有两块石墩支撑。
3.讨论分析中国石刻雕刻手法有哪些?
学生举例分析
教师总结: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平雕、线刻(分别展示代表图片)
4、 这些石刻的用途: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在当时的作用主要以陵墓石刻为主。
三、课堂作业
根据图片,以及所了解的石刻的艺术特点,请同学们尝试画一幅石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