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研组>>美术教研组>>计划总结>> 文章
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4/3/5 8:44:22 作者:毛爱宾 浏览量:1580次

项目类别:                  编号:      

 

江宁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

      课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                     

研究领域:    教学及课程改革研究      

所在单位:      南京市秦淮中学         

申报日期:        20138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制

 

 

 

1.江宁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填此表。

2.“项目类别”与“编号”申报人不填写,课题评审后由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填写。

3.研究领域分为七大类:教育发展研究、教学及课程改革研究、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研究、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研究、教育信息化研究、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请申报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填写封面上的“研究领域”一栏。申报自选课题者则在此栏填写“自选课题”。

4.本表一式两份(可一份原件、一份复印件),经审批后,本单位、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各存一份。

5.本表用A4纸打印,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一、课题研究人员资料表

课题主持人(一)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称

研究专长

毛爱宾

74.10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主持人“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

2010年 主持研究的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美术特色班专业课与文化课关系的研究》结题;

2011年 主持研究的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高中艺术班素描教学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和实践研究》结题;

参加完成学校“十一”五规划课题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

《书法元素对美术素描教学的启示》发表在《科技与教育》;《美术教学评价策略初探》发表于《新课程》;

《高中美术专业成绩提高策略》发表于《江西教育》;

课题主持人(二)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行政职务

专业职称

研究专长

朱永洁

75.11

 

中教一级

教学研究

主持人“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

主持完成年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素描教学中对“形”的再研究》

参加完成学校“十一”五规划课题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出版)论文、论著

《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五原则》发表于《希望月报》

《书画同源——书法艺术线条与美术素描笔法应用启示》发表于《东方教育》

 

 

 

 

 

课题组主要成员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学术专长

在课题组中分工

刘小康

中高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评价

组织管理

毕有勇

中一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案例研究

王东风

中一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联络协调

潘峥嵘

中一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案例研究

陈丽华

中二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案例研究

陈陵海

中二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案例研究

潘  晨

中二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案例研究

李  珊

中二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资料检索

董  婷

中二

南京市秦淮中学

教学研究

资料检索

 

 

 

 

 

二、研究方案要点

(一)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课题研究背景

自新课程以来,审视我校的美术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符合教学规律和非生态的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过多,思维导向性太强;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不会质疑,缺少个性思维的亮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实现学习价值的精神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因此,我组将以“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切入点,来改善课堂教学中非生态、不和谐的现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将推进和深化我校的课程实验,并达到以下目的:

1.深化对高中美术课程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目标。

有利于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高中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有助于普通高中课程的实施与改进。

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满足地方、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帮助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提倡把校本课程资源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在促进学生获得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学习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元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也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多样,能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4. 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建立。

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优化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使校本课程的设置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5. 提高我校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推动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管理队伍和课程研究队伍的建设,提高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意义

1. 现代社会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地部分。越来越多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今天的美术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和“专业讲解美术技能技巧”的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到校园的大课堂中,在美丽、和谐生态的校园中感受艺术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和经典性。

2. 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是祖国发展中流砥柱。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综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个艺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天生具有好奇、探究与创造的天性,在传统的艺术(美术)教育模式中,学生的这种天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我们每一个艺术教师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3. 艺术(美术)教学的迫切需要。

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艺术学科每周只有2课时。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艺术学习,高中美术上普遍存在:大部分文化生对美术不太感兴趣,作品欣赏只停留在对作品的初步感觉印象;部分高中学生有创造力会说会想但是不会用画笔表达;美术特长生对于美术学习有兴趣浓但不敢大胆创作。结合上面这种现象,为了让所有学生保持对美术浓厚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绘画技能技巧的需求。这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整个学校这个生态大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感,从而构建广阔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理论

课题界定:

1.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 1大于2的效果。

2.校本资源: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3. 生态课堂:是指克服了以往灌输式、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新型课堂。

4. 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研究就是通过整合校本资源,来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新型生态课堂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创新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新型的美术教学策略,构建美术生态课堂。

理论依据:

1. 生态学教育观: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2)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化,学习情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3.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诸因素的首要位置,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观也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性的课堂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三项具体要求: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恰恰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近日,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让我们的课堂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

    近几年来,适合学生的生态教育以及生态课堂得到了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论著和论文。如: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5),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等。

但从以上的论著和论文来看,多是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这对普通高中的推广和应用带来相当的困难,为此,我们提出了“实施生态教育,打造生命憩园”这一主课题,实施系列研究。其中“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是从生态教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层面作一些研究,探索出对各学科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四)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重点是致力于探求如何整合我校现有的校本资源,促进美术教学的课堂教学生态化,觅得学科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解决目前学生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缺乏应有的美术素养;高中美术课堂被边缘化的教学现象。探索整合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的水平,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当前,正处于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时期,我们想通过本研究与实践达成以下目标:

1. 构建开发基于课程改革的校本教学资源库,为课改的深入推进创造条件。

2.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3.通过教学模式及策略的研究,改变学生过去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4. 通过整合校本资源,来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新型生态课堂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创新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新型的美术教学策略,构建美术生态课堂。

 

(五)子课题设计(含子课题名称及其具体内容)

 

1.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论研究

2. 整合校本资源,美术学科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合艺术课本的内容开放的美术教学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观察—欣赏—感悟—绘画”的方法,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场面,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方面的各级各类竞赛,提高教材的“灵活度”。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开放的美术生态课堂教学中来,学会观察,学会欣赏,促使学生热爱美术,热爱校园,热爱生活。

3. 创建“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① 充分认识校园的资源是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前提。

② 课堂上自主讨论、研究是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关键。

③ 绘画是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

④ 特色教学的开展是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延伸。

4. 关于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生态课堂评价机制。

课堂中的生态评价(即时评价)要素;生态评价的策略;作业评价的技巧等等

 

(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对高中生的美术素养的调查分析,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艺术素养水平、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及时摸清学生对艺术课堂改革的真实想法,为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提供了原始数据与实际参考,为探索适合高中艺术教学的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2. 行动研究法

对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模式研究中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诸多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发现新的问题,注重改进和反思。

  3. 试验研究法:

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条件,在一些年级和班级中进行研究。

  4.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构建美术生态课堂模式德方面的论著; 搜索并访问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和其他相关网站等,围绕高中美术课堂模式的相关研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形成材料。

 

(七)研究的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划分、阶段研究内容)

1. 准备阶段(2013.3~2013.8)

①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

②对课题组成员以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相关知识和理论。

③在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较强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2. 实施阶段(2013.9~2015.4)

按照预定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内容,课题具体实施如下:

①“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论研究

② 怎样整合校本资源,促进美术教学的课堂教学生态化的问题研究

③ 创建“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④ 如何落实“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评价研究

⑤ “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具体操作模式研究

3. 结题阶段(2015.4~2015.6)

撰写报告和论文,汇编资料,总结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

 

 

(八)预期成果(4至6项)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高中生美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报告

2013年10月

《素描——石膏几何体》

校本教材

2013年9月

《高考速写教学(人物篇)》

校本教材

2015年1月

学生作品集

画 册

2015年4月

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典型课例汇编

汇编材料

2015年4月

专题学习网站

网站

2015年5月

《整合校本资源构建美术生态课堂的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2015年6月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经费投入等)

  

1. 理论保障

   如前所述,本课题的实施,有一系列的政策和理论作为研究支撑。而课题核心组成员也对生态课堂作了初步研究和实践,一些研究论文分别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报》等教育报刊刊载,内容涉及生态课堂的原理、原则、特性等,实现了生态课堂理论研究的初步创新。

   2. 氛围保障: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竭力打造教育科研品牌。学校制定了教科研奖励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名师发展纲要等相关制度办法,构建了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教学教研经验交流会和教育质量总结表彰大会,每学期组织一次专家学术报告会,每季度举行一次校本学术报告会,营造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目前学校正有条不紊地实施新课改,为课题的研究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 师资保证:

研究组核心成员中包括多名市青优、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骨干、市教学先进个人及校教科研先进个人。他们参与学校“十五 ”、“十一五 ” 国家、省、市多项课题研究,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所有成员多年担任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4. 资金保证:

学校非常支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的经费和时间上会给予一定的保障。学校自筹1万元。

   5. 组织保证: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毛爱宾

 副组长:朱永洁

  (2)主要参加成员:

刘小康、毕有勇、王东风、潘峥嵘、陈丽华、陈陵海、潘晨、李珊、董婷

 

 

 

课题主持人(签章)

 

 

 

 

年    月    日

三、评审意见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领导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区教育科学研究部门意见

 

 

 

 

 

 

                      负责人 (盖章)

 

                                     年   月   日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