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化学课组 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2/22 17:09:33 作者:丁志芬 浏览量:619次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新学期坚持“质量+特色”的发展定位,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命题改革趋势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要求,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听课互评活动,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备课组现状和工作目标
本届高三化学有5个班,230名学生,备课组有三名教师,分别是丁志芬、薛介平、黄晓青。作为组长我会带领大家踏实地开展二轮复习,做好专题练习,认真地研究新高考,仔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各大市的模拟试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争取在一模、二模、高考中考出好成绩。
三、二轮复习策略
1.专题推进,逐项突破。将题型进行专题划分有助于聚焦必备基础、发掘解题规律、建构思维模型。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地小组合作、全面的展示交流,对学生的活动做到精准的点评提升、合理的课堂评价。
2.兼顾双基,能力立意。夯实高中化学五大必备知识:物质转化与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原理与方法、化学语言与概念、反应变化与规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提升知识关联、认识思路、核心观念的结构化水平,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和灵活应用,锤炼学生关键能力。
3.精选精编,精练精讲。精选习题,精编材料。尽可能做到下“海”选题,确保训练材料的质量;不盲目用成品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高考;选题符合校情学情,有强烈的指导性、针对性(针对学生薄弱点、易错点;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盲点、冷点)、思维性(有较高的思维要求)、挑战性。资料选编工作力求做到科学有理、逻辑性强,达到高考要求与难度。以“选题要精细,频率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以及“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多拿分”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强化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讲知识的纵横联系,强化学生对知识网络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讲知识的难点和疑点,在提升思维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讲知识载体(试题的题干、材料)的特点和审题思路,在深化学生对解题规律的认识中,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4.转变方式,提高效率。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探索领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力求做到“五化”——课堂结构模式化(寻找最有效、最符合校情学情、各种课型的不同课堂教学模式)、考点知识习题化、重难内容反复且螺旋上升化化、专题练习系列化和序列化、练习讲评务实化。
四、备课分工表
章节 | 主备人 |
主题1 物质结构与性质 | 丁志芬 |
主题2 物质转化与应用 | 薛介平 |
主题3反应变化与规律 | 黄晓青 |
主题4 实验原理与方法 | 丁志芬 |
综合模拟卷 | 黄晓青 |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 计划进度 | 备注 |
1 | 有机化学一轮复习收尾,即将开启二轮复习 | 课时:6 |
2 | 1-1化学用语、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 课时:6 |
3 | 1-2分子结构与性质1-3晶体结构与性质 | 课时:6 |
4 | 综合卷迎接一模考试 | 课时:6 |
5 | 2-1物质的性质、转化与用途 | 课时:6 |
6 | 2-2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反应 | 课时:6 |
8 | 2-3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 课时:6 |
9 | 3-1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和应用 | 课时:6 |
10 | 3-2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离子平衡 | 课时:6 |
11 | 综合卷迎接二模考试 | 课时:6 |
12 | 3-3化学反应的方向、效率和限度 | 课时:6 |
13 | 3-4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应用 | 课时:6 |
14 | 4物质制备实验原理和方案 | 课时:6 |
15 | 综合卷迎接高考 | 课时:6 |
16 | 综合卷迎接高考 | 课时:4 |
六.备课组活动安排
序号 | 时间 | 形式 | 课题 |
1 | 第2周 | 集体备课 | 二轮复习计划与具体措施 |
2 | 第4周 | 推磨听课(丁志芬) | 自定 |
3 | 第6周 | 集体备课 | 一模考试成绩分析 |
4 | 第8周 | 推磨听课(薛介平) | 自定 |
5 | 第10周 | 推磨听课(黄晓青) | 自定 |
6 | 第11周 | 集体备课 | 二模考试研讨 |
7 | 第13周 | 推磨听课(丁志芬) | 自定 |
8 | 第15周 | 集体备课 | 高考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