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化学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3/9/8 9:20:17 作者:丁志芬 浏览量:1390次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新学期坚持“质量+特色”的发展定位,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命题改革趋势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要求,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听课互评活动,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备课组现状和工作目标
本届高三选修化学的学生有253人,5个班,比去年只有72人多多了,备课组有三名教师,分别是丁志芬、薛介平、黄晓青。作为组长我会带领大家踏实地开展一轮复习,认真地研究新高考,仔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各大市的模拟试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争取考出好成绩。
三、复习策略
(一)研究信息,把握方向。
1.研究全国及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研究前两年高考题的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等,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对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尤为重要。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发生了一些增加、删减、调整,这些改变会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1.关注基础,步步为营。一轮复习要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理解含义,掌握产生背景、适用条件、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弄清它们的本质,会运用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复习中强化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专题训练、限时练习、模拟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
(三)整体推进,分层辅导。
1.抓实课堂,重视素养。按照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学科观念的素养评价要求,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注重结构化、情境化、观念化、探究化、规范化、素养化的教学理念的落实。积极探索以“素养为本”的“情境化化学课堂”的实践,注重将熟悉情境、陌生情境的信息加工作为教学的重点。分类与整合各类情境,分析其异同,形成解题策略,特别要重视图文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寻找思路,形成方法,提升能力,锤炼素养,培养深度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获得感。
2.锁定目标,关注学生。课堂教学要提升针对性,解决好必备知识不全、关键能力不强、学科素养不高的问题;建议课堂教学按照细分析、慢下来、沉进去、精安排的原则,不打无准备之仗,针对性开展教学,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课堂实效性。在学生辅导方面,对化学学习较为薄弱的学生夯基础、促合格,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强能力、抓提升,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攻难点、重拔尖。在具体操作中遵循“先诊断,后计划,再进补”的原则,在具体要求上要做到了“三补五多”,即补态度、补方法、补知识,多课堂提问、多课后辅导、多谈心交流、多面批面改、多方法指导。
四、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
1.持续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吃透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认真分析全国及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与趋势,正确把握高考方向和复习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2.严格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二上午第2、3节课为集体备课时间,每次有主讲老师,进行专题复习整体分析,再集体讨论重点、难点的突破,资料的选择、知识的落实等。
3.制定计划,统一教学进度、内容、统一复习资料、使用统一的选编提纲、统一考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4.分工编写复习资料。每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写早早读、专题训练、限时练习,题目要精选,要有典型性,不出偏题和怪题。
5.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它们进行个别辅导。减少差生面,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6.按时保质保量参加市级、区级教研活动,强化思想碰撞,借力用力,汲取智慧,服务教学。加强校本教研活动,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力争每一节课教师都有充分准备,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够让有收获。
五、备课分工和教学进度
周次 | 计划进度 | 主备人 | 备注 |
1 | 综合卷迎接期初考试 | 丁志芬 | 课时:4 |
2 | 试卷评讲及化学实验 | 丁志芬 | 课时:6 |
3 | 金属及其化合物 | 薛介平 | 课时:6 |
4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黄晓青 | 课时:6 |
5 | 国庆放假 | 丁志芬 | 课时:3 |
6-7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薛介平 | 课时:6+6 |
8-9 | 化学反应与能量 | 黄晓青 | 课时:6+6 |
10-11 | 期中复习迎考 | 丁志芬 | 课时:6+3 |
12 | 化学反应速率 | 薛介平 | 课时:6 |
13 | 化学平衡 | 黄晓青 | 课时:6 |
14 | 弱电解质地电离平衡 | 丁志芬 | 课时:6 |
15 | 盐类地水解 | 薛介平 | 课时:6 |
16 | 沉淀溶解平衡 | 丁志芬 | 课时:6 |
17-18 | 有机化学基础 | 薛介平 | 课时:6+6 |
19 | 有机合成与推断综合题突破 | 黄晓青 | 课时:6 |
20 | 化学实验 | 丁志芬 | 课时:6 |
21 | 复习迎考 | 薛介平 | 课时:3 |
六、备课组活动安排
序号 | 时间 | 形式 | 课题 |
1 | 第3周 | 集体备课 | 期初调研考试试卷分析 |
2 | 第5周 | 集体备课 |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 |
3 | 第7周 | 推磨听课(丁志芬) | 自定 |
4 | 第9周 | 集体备课 | 《化学平衡》专题 |
5 | 第11周 | 集体备课 | 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
6 | 第13周 | 推磨听课(薛介平) | 自定 |
7 | 第15周 | 集体备课 | 《有机化学》专题 |
8 | 第18周 | 推磨听课(黄晓青) | 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