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专题——高中生学习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4/11/28 15:22:12 作者:心理组 浏览量:1789次
一、概念界定
1. 关于责任与责任心
在词源上,责任(responsibility)一词来自于拉丁文respondere,包括“负责任的”(responsible)与“可回答的”(answerable)的意思,意味着有能力履行义务,可以承担,使之满意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类逐步意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自身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了责任行为,从而产生了个体的责任心。责任心于教育、于个体和社会发展都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对于责任心的含义,国内外各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Youg(1937)指出:责任心意味着能力以及乐意承担自身行动的后果。DaleB.Harris(1954)认为,责任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知识或才能,更是一种态度。朱智贤(1989)认为责任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品质,即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义务的自觉态度。近年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把责任心视为一种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人才的作用大为提高,一个团队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保持强大的凝聚力,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奉献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责任心是一种自觉的态度,而态度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本人认同南师大郑小方(2005)对责任心的界定,即责任心是个体自觉履行角色所要求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心理倾向。
2. 关于学习责任心
郑小方(2005)在《高中生学习责任心的研究中》,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什么是学习责任心的研究,大致分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学习责任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陈红兵和申继亮(1993)的观点,他们认为,学业责任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负责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学生主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它包括对学业责任的理解认识、履行情况和情感体验三方面。里克纳教授认为学习责任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练习组织技能;支持他人,和他人积极合作;对学习有热情;敢于冒险和接受挑战;接受自己的行为责任;注意听讲,按照指令办事,坚持完成任务;不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等等。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即学习责任心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如章志光教授(1964)认为,课业责任心是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业,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处理业,它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而且也是共产主义品格形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沈德立教授(1991)承担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全国课题组认为学习责任心是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的自觉态度,它包括对责任的认识、责任感和负责任行为三个基本成分,它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一个学生要想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产生坚强的学习毅力,必须具有强烈的学习责任心才能在学习中成功,产生学习兴趣。
本人赞同第二种定义,即把学习责任心看成一种个体倾向性。推动个体有效学习,能让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者会主动承担角色所要求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四个方面,使学习者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坚持不懈,抵制外部的诱惑的干扰,而不是退缩、畏惧、依赖成人的帮助,而且尽责后体验到一种心安,这种精神和态度持续发展会转化为一种内因性动机,能让学习者无需外力的推动而乐此不疲地学习。自觉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勇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
3.教养方式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管教子女的一种取向。
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问题成为教师和家长一直关注的问题。学习责任心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之所以选择此题目,理由如下:
首先,从理论上而言,学习领域出现了重大改革。未来社会是一种学习型社会,学习不是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而是学习者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但是关于责任心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对责任心的研究起步晚,比较零散。对高中生学习责任心的研究相对而言更少。90年代之后对学生学习责任心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定量研究依旧少于定性研究。
其次,从实践来看,对于学习责任心的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使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所以,从学习责任心相关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度了解,深层次、多角度地探讨学习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成就动机与学习责任心如何相互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养方式对其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又起到什么作用?本文就这学习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家校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责任心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最后,从人生整个发展阶段来看,高中时期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时期,也是学习责任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的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从而主动去承担学习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或者追求极端的“学习自由”而忽视学习责任这个前提。即使认识到责任,但却不能成为责任主体,这样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在学生的这一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作为学校和家庭,如何和学生在互动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什么样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学校应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发展学习责任心,这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
国内外关于学习责任心的研究相对零散,本人查阅大量资料,从内容上对学习责任心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大概归为以下方面:
1. 学习责任心发展的研究
儿童的责任心发展大致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学习责任心相应经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演变过程。从外在的学习责任要求开始,逐步内化为儿童自己的内在品质。早在20世纪20年代,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时曾提出,儿童对待一个行为的责任态度,须经历一个从客观地决定于该行为后果的责任态度(七八岁以前)向主观地由行动动机决定的责任态度(七八岁到十一二岁)的转变。Warton & Goodnow等(1991)据其关于幼儿责任心的大量研究指出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经历3个阶段:(1)直接后果责任心(direct-cause responsibility),由幼儿自己解决他们造成的问题;(2)自我规则责任心(self-regulation responsibility),此阶段不用他人的提醒,幼儿能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持续责任心(continuing responsibility),此阶段儿童开始自己负责他认为是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即使有其他人愿意替他做事。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就幼儿学习责任心的发展也做了不少研究。庞丽娟、姜勇(1999)在《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中对3—6、7岁的幼儿责任心发展做了研究,发现幼儿责任心主要体现在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和承诺责任心,而过失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则是其次的表现形式。在“自我责任心”的发展中,学习责任心开始萌芽,郑小方(2005)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主导,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习得各种基本动作,也能从游戏的角色扮演中习得各种基本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就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行为,所以,儿童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可以从游戏中得到体现。
小学一年级是学习责任心开始真正形成时期。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开始逐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成为一种义务,与游戏相比,学习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儿童开始在家长、学校的影响下,产生相应的学习义务感。20世纪70年代,陈会昌(1985)以两难故事(是出去看电影还是留在家里做作业)为研究材料,对学生的学业责任心在较大范围内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儿童责任心发生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制性责任水平。7岁左右的儿童此时严格遵守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第二阶段是半理解责任水平。主要是9一12岁儿童,此阶段是责任心从外部标准向内部价值标准转化的一个必经阶段。第三阶段是原则的责任水平。14一16岁儿童这时的责任心已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种学习责任心稳固发展起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走向自律化。
20世纪80年代,由沈德立教授(1991)承担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对中小学生学业责任心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他们编制了《中小学生学习责任心教师评定量表》采用问卷法对中小学生责任认识、培养责任感和培养责任行为的学习责任心进行研究。
关于大学生责任心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大学生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从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从幼儿游戏阶段,到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学生学习责任心总体的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从从强制向自觉发展,从被动承担责任向主动承担责任发展。
2. 学习责任心培养的研究
关于学习责任心培养的研究比较零散,从理论论述和实践操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没有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只从某一方面简单论述,或者,依据学习责任心的结构提出对应策略,没有从内外因素方面进行论证。一些方法不具有切实可操作性,综合而言,从家校结合方面和从学生内部因素方面培养其学习责任心。
向蕾(2006)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将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联合起来,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三点建议,1、通过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2、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3、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徐宪斌、邵国军(2010)以浙江省兰溪市F中学为例,对初中生学习责任心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培养要关注性别、年级和生源的特点。主张从认知、情感、行为“三维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心;《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全国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认为学习责任心包括对责任的认识、责任感和负责行为三个基本成分。
学习责任心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学生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的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因素有责任认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自信心等等,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环境等等。在学习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责任心之间关系密切,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增强竞争意识,于此同时,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习责任心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责任心,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3.学习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与的相关研究
家庭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心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心态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当前,教育已备受关注,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将培养孩子成材作为自己的责任。但是,直接探讨学习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很少,部分学者从探讨总的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张立(2010)在高中生责任心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探讨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总体责任心显著相关;向蕾(2006)也提到在家里,父母可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并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独立地完成,养成做事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习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张兰君、杨兆兰、马武玲(2006)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军校与地方院校大学生责任心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刘闯、杨丽珠(2007)对大连市3所幼儿园3-6岁幼儿责任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方面,家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学习责任心这一具体领域的相关探讨则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