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劫匪该如何自救
发布时间:2014/12/16 10:21:01 作者:沐兰 浏览量:2068次
悉尼人质劫持事件回顾
2014年12月15日7时左右,澳大利亚悉尼一家 Martin Place 的 Lindt 巧克力咖啡厅发生紧急人质劫持事件。店内大约有10名工作人员,13到40名人质,悉尼警方迅速介入,将咖啡馆周围的道路封闭。
北京时间15日晚上11点半左右,警方强行突破咖啡馆,有枪声响起,更多人质逃出。
晚上 23:49 在这20分钟内,警方与劫匪发生多次交火,多名人质陆续被救出,警方确认人质劫持事件结束。
凌晨 2:45 警方证实劫持者被击毙。事件造成包括劫持者在内的3人丧生,4人受伤。
在劫持事件,劫匪的心理是怎么样的?
没有人是天生的劫持者,劫匪之所以选择劫持人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此,在劫持事件中,他们的心态也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危机谈判专家费德曼的研究分析,很多的劫持者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巩振兴、徐建华两位专家曾在《劫持者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清晰描绘出了劫匪在劫持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劫持者存在既自信又恐惧的矛盾心理
劫持者想通过劫持来实现其更高的目的, 但又没有绝对的把握, 更不愿意主动放弃劫持, 甚至连失败都不愿意去想, 于是想碰碰运气和急功近利的思维就逐渐形成了侥幸心理, 一旦他们的计划受到干扰很容易产生反抗情绪, 并导致激情引发的攻击行为, 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难以摆脱惩罚, 便产生豁出去的念头, 决心同归于尽, 以求心态的平衡。
情感的脆弱性和情绪的紧张性
一些劫持者可能由于内心压力, 情绪高度激愤,在刺激下诱发劫持行为, 其目的就是对内心委屈的宣泄, 这正表明了其情感的脆弱。一般劫持者知道自己行为的高风险性,这种自我分析与心理评价让劫持者自己的情绪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警力增多时,这种紧张会加剧。
意志的执着和让步
劫持者在谈判阶段,为了最终能实现劫持动机,通常出现执意和让步两种心态。执意的通常手法是:在谈判开始时、限定时间达到时、对方态度突然强硬时、眼看自己的希望有落空的危险时,为了显示其资本和实力, 往往以最后通牒、杀害人质的方式逼迫当局让步。然而, 劫持者受一种急功近利、急不可奈的心态驱使, 在谈判者合理的解释、强硬的要求和良好的态度下, 为了尽快实现所提条件, 可能在金钱的数目、兑现的时间地点、满足条件的方式等次要环节上让步。二者都是在深层的统一意义上加固着现实的劫持心理取向, 都是以不同的心理表现形式来展示着同一个劫持心理的主题。
在劫持事件中,被劫持者该如何自救?
大多数人都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不是心理专家,在我们了解了劫匪在劫持事件中最常见的心态之后,如果我们真的面对劫持事件,我们该怎么办。
河南警察学院褚金柳在《被劫持者心理分析与自救》一文中,给劫持者以下建议:
1、被劫持之初
这一阶段,劫持者的情绪也处于紧张和敏感之中,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冲动行为居多,如果此时人质有任何过激的语言和行为都可能激怒劫持者,使劫持者伤害甚至杀掉人质。因此,被劫持者在此阶段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顺从劫持者的要求,不可轻举妄动,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2、被控制的过程中
经过被劫持之初的混乱和紧张之后,劫持者往往会冷静下来开始向有关方面提出自己的条件进行谈判。此时,作为被劫持者必须接受自己作为人质的事实-自己的人身安全暂时由劫持者控制,自己必须理智地面对这一点,防止陷于冲动或精神崩溃。
人质可控制自己进行深呼吸,也可以用无声的语言或自言自语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放松紧张的情绪。
应该冷静机智隐蔽地观察劫持者和所处场所的情况,如人数、所持武器装备情况、目前的情绪如何、所处场所有哪些物品等等,以便在有机会时向营救方传递这些信息。
可以劝说情绪不稳定的同被劫持者,增强团体力量,以免同伴产生对抗行为激怒劫持者。
如果绑匪情绪不激烈,可以适当与绑匪进行沟通,拉拉家常,有助于绑匪情绪的稳定。歹徒劫持人质,一般来说都是处于思维偏差状况,可以通过拉家常,引导他们到正常的社会道德规范上来。(我知道你也不容易……)
3、被解救的过程中
有些劫持事件可以通过警方的谈判和平解决,但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动用武力来解救人质。这时人质更需要保持冷静头脑,在武力解救开始时按照已经观察到的最安全的逃脱路线逃生,或者寻找安全的庇护场所。
附上《美国swat谈判专家处置劫持人质事件的经验》
1. 对劫持者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
将他们的压力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其情绪,缓解其紧张和压力,说服确定“合作”关系,引导其进行理性思考。
a. 给劫持者一个发泄的机会,发泄紧张与恐惧的情绪。
b. 表现出谈判的诚意,建立信任关系。不具体许诺,但是顺着劫持者的意思。
c. 淡化劫持者的罪行程度,激发其生存的欲望。
d. 明确谈判的基础是保证人质的安全。
2. 巧妙拖延时间降低劫持者的期望值
比如:积极聆听让劫持者思维发散,顺意交流让劫持者多谈点“他的人生”,分散劫持者的注意力,最大程度体现诚意,需要让劫持者相信他的愿望真的在实现。
3. 激发和利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a. 可要求劫持者透露人质的姓名。
b. 努力促使劫持者和人质之间良性互动。
c. 将焦点至于包含劫持者与人质在内的全体对象。
d. 把“人质”用“里面的人”“大家”等人性化,人格化的字眼代替。
最后,沐兰祈祷每一位读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