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9/7 12:56:44 作者:张雯 浏览量:1169次
为有效推进本届高三政治复习,依据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市区两级教研室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既从高三一年轮次复习的宏观整体性,又考虑本学期主要重点推进的一轮和二轮复习的特点,制定本届高三政治学科的工作计划。
一、学情、教情分析
本届高三选修政治的班有10个,每个班大概50人,其中一个班是跑班,只有13人,1个班是美术班。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认真,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基础不牢、知识模棱两可;解题缺乏技巧、思路不清;讲练过的题目很陌生、缺乏思考和研究;答题不够规范,书写马马虎虎等问题。少数同学对政治学科缺乏正确认识、重视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动力不足,投入时间很少。
本届高三有5名任课教师(刘燕老师、翁员媛老师、汪韦燕老师、王萌老师、张雯老师)其中有一位都是刚从高三下来的老师,经验丰富,其他老师虽然都是新教师,但是工作兢兢业业,大家分工合作,为工作的有序推进和良好成绩的取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复习策略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立足课堂,提高效益;立足规范、提升能力。
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能对相关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做到活学活用。
3.用好《步步高大一轮》讲义、各地高考题及各大市模拟题等资料,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4.重视每一次的统一检测与讲评,加强审题技巧与答题规范的指导。
三、具体做法
1.加强教学研究,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首先,研究高考。探究高考的规律和方向,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备考方向,进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熟悉和了解江苏卷的考查特点、考查形式、考查题型、高频考点,以此增强学生备考的方向和信心,使复习事半功倍。其次,研究学生。依据本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再次,研究教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益。
2.立足教材,把握每个考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
能力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教材中显性的基本知识,即通常所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对教材知识延伸的隐性知识,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
因此,在一轮复习阶段,必须对基础知识做到全面、认真的梳理。以教材和《步步高大一轮》为基础,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巩固。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多给一些时间自由消化,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每节课留5分钟对重要知识和核心观点进行强化记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自觉组织背诵和默写。及时个别面批,反馈信息。
3.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活学活用知识
一轮复习课堂分析、讲解的重、难点在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考点的掌握,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即以某个重点知识作为核心,用辐射法将相关知识串以关键词的形式联起来,也可用网状图对知识进行横向串联和纵向串联。呈现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效果。
4.课堂做到讲练结合,初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和分析能力
精选历年高考真题和各大市模拟题,限时训练和精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 课堂复习模式
开展“三个五”教学模式:备课时预设五个有价值问题;课堂上至少抽五个同学回答问题;最后5分钟留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高考重难点精讲精练,提高课堂实效。
第一环节:5分钟复习默写上一节主要内容,我们印发“每日一卷”,主要包括几个选择题,1道主观题。及时收缴、全批全改、个别反馈。
第二环节:30-35分钟复习讲授,重难点学习,知识延伸拓展,易错易混知识比较。
第三环节:最后5分钟强化记忆,巩固学习。
6.积极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
积极主动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高考信息,更好地指导高三复习;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信息共享、合作共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四、进度安排
(一)一轮复习(2022年7月—2022年12月底)
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能力,落实考点。复习顺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生活》、《哲学与文化》、《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
(二)二轮复习(2023年1月—2022年4月):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综合能力;关注社会,把知识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以专题复习为基本形式强化核心考点。
(三)三轮复习(2023年4月—2023年6月):对照考试要求,回归书本教材,提高应试技能,强化核心素养。
附件1:一轮复习具体安排
周次 | 时间 | 主要工作 |
1 | 8.31-9.4 | 必修四本书一轮复习回顾 |
2 | 9.5-9.11 | 期初模拟卷+期初考试 |
3 | 9.12-9.18 | 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
4 | 9.19-9.25 | 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
5 | 9.26-10.2 | 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
6 | 10.3-10.9 | 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总结 |
7 | 10.10-10.16 | 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
8 | 10.17-10.23 | 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
9 | 10.24-10.30 | 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
10 | 10.31-11.6 | 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总结 |
11 | 11.7-11.13 | 期中考试 |
12 | 11.14-11.20 | 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
13 | 11.21-11.27 | 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
14 | 11.28-12.4 | 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
15 | 12.5-12.13 | 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总结 |
16 | 12.14-12.18 | 综合试卷训练 |
17 | 12.19-12.25 | 综合试卷训练 |
18 | 12.26-1.1 | 元旦放假 |
19 | 1.2-1.8 | 综合试卷训练 |
20 | 1.9-1.15 | 期末考试 |
21 | 1.16-1.21 | 期末试卷讲评 |
附件2:集体备课安排
周 次 | 内 容 | 形式 | 开课人(主备人) | 评课人(复备人) |
1 | 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研讨 | 集体备课 | 张雯 | |
5 | 复习试卷讲评课 | 公开课 | 王萌 | 尹雷主任 |
7 | 复习课 | 公开课 | 翁员媛 | 刘燕 |
10 | 期中考试研讨 | 集体备课 | 刘燕 | |
13 | 复习课 | 公开课 | 汪韦燕 | 张雯 |
15 | 复习课 | 公开课 | 张雯 | 刘燕 |
16 | 复习回顾和反思研讨 | 集体备课 | 刘燕 | |
18 | 期末复习研讨 | 集体备课 | 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