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6/21 10:48:11 作者:吉玲利 浏览量:1286次
南京市秦淮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日出日落,昼长夜短,不知不觉梅雨已到,夏至已至,北半球的白昼又要开始慢慢的变短了。高考已经结束,本学期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忙碌的一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这个特殊的学期,我们的工作有欢乐也有辛酸,但更多的还是收获,在学校各级领导、地理教研组以及市区地理教研员的的关怀、指导下,我校高三地理组的老师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勤奋工作,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1、本学期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本学期我们高三地理组的5位老师真的是很辛苦,有四位老师承担3个班的地理教学,每周课时达到21节,后调整为18节,每两周周日还有9节课,还没算晚自习。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挑选试题、命制试卷等等,常常忙的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也会常常熬到深夜,只为第二天的课堂能更精彩。在这样繁重的工作下,我们丝毫没有敷衍、没有懈怠,我们任劳任怨、积极调整心态、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各种任务。
2021届新高考地理学科由江苏省自主命题,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因此我们高三地理组加强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的研究,对课标内容进行解读,了解课标内容,关注课标内容的变化,增加的?减少的?说法不同的?在每次集体备课等组内活动时都进行了仔细研究,依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19年12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发布,内容包括“一核四层四翼”:一核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我们组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方式,注重情境—问题式教学、重视地理实践教学、依然关注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以应对新高考。
高三备课组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在认真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备课组老师就每一个微专题加强讨论、研究。本学期,我们对学生加强地图的填绘训练,能够正确填绘“中国政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江苏省政区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球圈层结构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锋面气旋图、自然界的水循环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等。通过每天一小练,每周一大练来积累、掌握地理语言,学会用地理语言来答题,提升学生读图、审题能力,构建不同类型综合题的答题模板,如:原因类、条件类、措施类等。
老师们认真去做近五年的高考题,把高考真题按考点分类,考了哪些?没考的考点还有哪些?已有的考,还可能怎么考? 已有的试题情境,情境的溯源分析?该考点可以换成什么新情境,概括答案角度,规范答案语言,理清表达顺序,提炼答题模式。针对各大市的模拟卷进行分析,讨论,力争更好的把握高考的动态。正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三次模拟考试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存在的问题:
由于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内容,而新的教材却没能匹配到位,所以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没有新颖的习题可做,对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领悟的还不够透彻。拓展补充新课标教学内容时缺少资料来源,只好多途径区搜集资料。好在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交流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积极参加区内外教研活动,虚心学习。
在几次的考试中发现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不少学生存在知识盲区、知识漏洞,需要查漏补缺。学生答题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如自然带,答的时候不加“带”字、气候类型的名称出现添字或少字的现象,如“温带季风性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错别字问题,如“水份”等。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基础知识不具备,上课爱听不听,走神,睡觉等。学生审题不清,知识点的应用不够到位,不能进行文图转换。还有语言理解能力不够,读不懂题目的意思。
3、下学期的打算:
下学期的具体教学工作还不清楚,不管教哪个年级,我们都将从头开始,踏踏实实,训练规范答题,平时作业批改要严格要求,务必使学生作答准确,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答题,不能要求“差不多”。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在课堂教学设计和随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方面还需要群心群力,搜集资料,做到资源共享。积极研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各个章节的知识脉络、重点、难点、所用教学方法,以及每一节课后的反思与分析,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高三地理备课组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