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发展>>课题动态>> 文章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新型教学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8/5/18 13:00:38 作者:无 浏览量:2374次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 体制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生的功课负担过重,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被残酷扼杀,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个性叛逆、厌学逃学、破罐子破摔的情况;另一方面,“升学率”给老师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如果完成不了上级下达的指标,就拿不到更多的奖金,甚至可能保不了“铁饭碗”,于是学校教育还是追求“升学率”,所谓的素质教育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完全流于形式。题海训练、数不完的考试、排名次,让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因而出现学生不想学,教师硬要学生学,对立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而生。有些学校出现老师和学生矛盾很激烈的场面,甚至出现老师打学生或者学生打老师、辱骂老师的现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本位主义,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彼此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师生关系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在现代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重,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 “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教什么学什么,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单一教育模式及过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减少教学的强制性,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行群体开放型的学习,进行以自主活动为基础的主动探索型学习,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并将其创造性运用。
我校近三年高考成绩突出,三年三大步,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本科达线人数172,2006年298,2007年368。学校是区属第二中学,学生来源大都是在区属第一中学、南京五所重点中学及其分校等层层选拔招生过后的二流甚至三流生源,如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省、市领导及部分教育专家纷踏而至,对这一现象专门进行表彰、宣传和调研。我校管理及教科研部门对这三届高中毕业学生及部分教师经访谈、问卷调查初步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可能是我校取得这一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型教学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对我校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深远意义。
㈡形势分析
1.从社会角度看,提高教师素质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教育、对学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充分调动单位内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学校发展再增添新的活力,这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家庭角度看,如今教育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与愿望已越发强烈,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子女放在优秀的学校求学,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家长的呼声。
3.从学校角度看,如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而决定学校发展的真正力量是教职工队伍,尤其是教师队伍。优化教职工队伍,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激发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这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从教师角度看,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教师一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就会以自己高尚的人品修养感染学生,产生重大的向心力,学生才会因喜欢你而喜欢你教的科目,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如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事制度改革也是大的趋势。作为教师是选择逃避,还是积极响应?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教师只有迎难而上,乘势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不为社会所淘汰。
5.从学生角度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这又提高了学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担负任务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的行为就倾向于维护这种关系,这样相互间的交往就会促进学习。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尊敬、信赖教师,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从而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学生选择了学校,总期望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渴望得到名师的教诲与指导。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老师个个优秀,人人突出,期望自己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智慧。
综上所述,我校选定此项课题进行研究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作出的明智选择,这是学校提档升级,长足发展的关键一步。
二、课题理论支撑
(一)、教育学依据
If the language activities in 1.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坦尼森的“交互认知复合性”学习论      
   罗伯特认为,认知是一种流动的动态现象以适应不同的情境。他主张创设一种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能运用和扩张所获得的知识的学习环境。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交际互动,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发现并创造准交际情境,去实践语言交流,这符合罗伯特?坦尼森的“交互认知复合性”学习论。   
 2.依照教育学家布鲁诺的教学发现理论,以及美国教育学家Laska (拉斯卡)的刺激——反应的联接理论,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呈现、实践、发现、强化等阶段。语言学习要强调实践、呈现、强化等环节。任务型教学法在以前学生长期的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学习,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到语言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践语言知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呈现,促进语言的内化与迁移。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语言情境,这符合布鲁诺的发现教学论和拉斯卡的刺激——反应的联接理论。
3、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指出的:“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的教育理论;
4、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课堂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育理论;
5、叶澜教授指出的:“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中”教育理论;
(二)、新课程理念依据:
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2、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从语言学层面而言,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Meillet)。语言是人脑的一种机制,是人本身潜在的一种能力语言,能在交际的情景中自然获得(Chomsky)。任务型教学遵循语言学的一般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使学生在这种准交际情景中获得语言, 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个学校发展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应当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可以互相交换意见,互相探讨问题,教学相长。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苏联教育学家马卡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意味着应当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学生。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学生,象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其叛逆心理很强,教师应当有象大海般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体罚学生更不可取,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尊重与信任,尽可能为其排忧解难,以老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敬重,这样,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通过本课题研究,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具体目标:
1:探索高中教学新型方法及手段的模式
2:新型教学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3:继续提升我校教学的质量及师生素养
4:开发教育教学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创新资源,打造我校精品教师和学生队伍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现行学科课程中师生关系的状态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习革命对教师角色改变的研究。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方法和获得信息的渠道,令我们能够以较少的花费最大可能地获取信息,令我们拥有了一个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学生学习的途径不仅仅依赖于教师,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3、自我意识觉醒与民主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
在新课改浪潮的洗礼下,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形象已经不受学生欢迎了,21世纪的少年儿童希望老师能成为他们亲密伙伴。教师逐渐认识到凡事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希望老师尊重他们的意见,明主决策。
4、新课程理念对师生教学行为要求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教学行为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二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三是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四是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五是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研究。
五、课题实施步骤
㈠基本思路:阅读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相关内容;通过调查、座谈等形式分析教师队伍现状以及成因,探寻方法与对策,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㈡实施步骤:
1.制定计划,明确人员(07.1-5):课题组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反复酝酿,多次商讨,确定本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上报。另外,课题组还面向全体老师发出招聘启事,公开招聘本课题组成员,精心挑选,聚集力量,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以确保本课题规范有序开展。
2.组织实施,收集材料(07.6-07.12):总课题组下辖办公室、资料组、信息组、调查组、执笔组等五个组。办公室负责研究日常工作,资料和信息组负责本课题研究的资料以及信息收集与整理,调查组负责有关课题调查和座谈会议等的资料整理工作,执笔组主要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文字整理与行文逻辑工作,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整理与加工,形成文字,以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3.阶段总结,检查落实(09.1-12):对前一阶段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检查落实研究情况。各组将本组所做工作进行陈述,形成书面文字;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反思与整改;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并向有关报刊杂志推荐。
4.归类整理,形成结论(10.1-12):各组针对本组研究的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并形成书面文字上交于执笔组,执笔组及时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事宜,并以论文或论著等形式出版课题研究成果。
六、课题实施保证
1.领导保证: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领导,职称都是中学高级。课题主持人许维友校长还兼任区教育局副局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对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工作至今有几十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另有多本专著出版。几位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同样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他们平时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深刻反思,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都曾参与学校多项课题研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也曾多次获奖或发表。这些无疑是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与实力体现。有这样一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研究水平扎实的学校领导班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如期的效果。
2.资源保证:早在2007年2月份新学期开学不久,学校领导就开始酝酿本课题的有关事宜,多次召开本课题的研究会议,还专门拨出经费8000元用于此课题的前期研究。为把本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教学问卷调查,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学校还设有专门的阅览室与图书资料室,并且自筹经费每年都订阅了数百种教育教学刊物,学校还成立了校园电教中心,校园电视台和宽带校园网络,工作人员均经过了专门培训,这些无疑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研究条件。
3.过程保证:2007年学期结束前夕,本课题组就初步厘定了本课题研究计划,细分五个小组,明确各组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检查落实课题研究情况,并及时归类整理,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时间比较长,历时三年,时间充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人员,能够有时间、有条件、全方面地从事本课题研究,以确保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实践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4.机构保证:目前我校已参与研究并结题的各级各类课题有10余个。学校有专门的教科室,并作为课题组办公室,聘用了5名教科研干事,人员配备整齐,内部分工明确,有专人收集文献资料、搜索网络信息、统计调查问卷、整理谈话记录,并定期编发内部刊物——《秦中教科研》,及时编印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检查和监督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5.技术保证:我校于五年前就创办成江苏省首批为数不多的三星级省重点高中,学校生源,教师队伍等均有明显优势。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一直以科研兴校为办学理念。如今,我校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热情很高,并已成为自觉的行动,每年有近百篇教育教学文章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江宁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定期对我校申报的课题进行指导、修改与完善。另外,我校还是多所高校如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等教学实习基地,双方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联系。高校丰富的理论和人才资源无疑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我校经常性地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教育教学讲座,他们将提供理论、技术上、实践上的具体指导,这将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我校还不定期地派有关老师到高校学习充电,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的教科研素质,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保证。
 
七、课题实施的原则要求。
1、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使新的教育思想渗入我们的教学中。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字写得好坏,无论他活泼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他们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世纪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 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 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溅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获得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人类社会中的唯一杰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教师应该承认落后也是一种权力。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八、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外现状扫描
墨里(1985)发现导师能否叫出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对课程及导师的总体满意程度有重要的关系,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理论模式。施穆克在《课堂里的集体作用》中提到:“一个充满相互攀比、敌意和疏远氛围的课堂只会引起学生的焦虑和苦恼,决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相反,在一个教师和同学相互支持的课堂里,学生可以建立自尊,增进学习的动力,并且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 约翰逊《共同学习和独自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个人学习》中说“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里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愉快的空间。学业的钻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保障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之间互相认可、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基础之上。课堂的凝聚力来自于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国内现状扫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所谓 “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国内外教育专家在无数的教育论坛中提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重大作用,但都未深入研究师生关系如何才能和谐建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实验方案的设计从理论上讲科学规范,内容具体,措施得当,但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师生关系发展一定存在许多不可预见性。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未来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发展。
目前,我校素质教育进程发展迅速,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科研日益增强。一方面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在加强;一方面学校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网络及大量软件等)在具备、完善,学校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提高。因此,本课题力图通过实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达到推动开展、问题、开拓创新的目的。
九、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1:探索高中教学新型方法及手段的模式  论文   2008.05
2:新型教学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论文    2008.10
3:继续提升我校教学的质量及师生素养  论文    2009.05
4: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资料汇编,              2009 10       
5:体现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课及策略汇总        2009 11   
6:编研究对象的成果展示及个案收集            2009 12 
7:开发教育教学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创新资源,打造我校精品教师和学生队伍
专著    2010.12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从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两个方面入手,以学生自控自理为原则,以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为主要手段,引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了。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十、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许维友校长        统筹指导
孙舜宝副校长负责《探索我校高中教学新型方法及手段的模式》
郑志明副校长负责《我校新型教学模式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刘明华主任 负责  《继续提升我校教学的质量及师生素养研究》
袁贵明老师负责   《开发教育教学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创新资源,打造我校精品教师和学生队伍研究》
王必闩老师负责   《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十一、参考文献
1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中国教育政策的重点人民教育 2007/Z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 2007/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法制与社会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从角色分析入手谈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职教论坛 2007/1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山东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谈当代职业学校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职业 2006/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 2006/S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值得关注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职业 2007/1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把教师当明星一样培养——湘南学院附属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侧记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7/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高教探索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高教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教师事关重大 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再思考上海教育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教师队伍建设 江苏教育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机械职业教育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 北京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改革报 2007/09/11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20 风清云淡 行板如歌 中国教育报 2007/08/21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21 激励理论与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2006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2 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3 在路上——关于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与体会山东教育 2007/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教师事关重大——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再思考(续) 上海教育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新课程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6 浅谈我院重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科技信息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7 建设学习型高职教师队伍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培训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8 从现实走向愿景——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实践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9 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0 激励理论与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1 深化高校党建工作 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创新鄂州大学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2 优秀教师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3 专业法人制度——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4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5 整合学科梯队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中国冶金教育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6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Z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7 教师专业化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教育研究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8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9 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0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1 用制度保障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报 2007/09/19
42 教师光荣 贵州日报 2007/09/10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43 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学科建设 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 2006
44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5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7/05
46 浅谈化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02
47 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轻工教育 2007/01
48 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标准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9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0 瞄准村小教师现状,抓好村小教师队伍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1 两手抓:地方高校加强成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中国成人教育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2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5亿专项资金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 财政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3 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益经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4 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5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6 浅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技术 2007/04
57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58 湖南省普通高校女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9 试论新组建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闽江学院学报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0 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3

主办单位:南京市秦淮中学

地址:江宁区东山镇宁中巷4号

版权所有 南京市秦淮中学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s

办 公 室:025-52284446 高一年级:025-52199319

德 育 处:025-52192720 高二年级:025-52199361

教 务 处:025-52281179 高三年级:025-52199327

校 团 委:025-52199312